
武学内容体系及其历史演绎.docx
19页武学内容体系及其历史演绎 刘文武 徐伟军Summary: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传统武学的内容体系,即技、法、道各自的内涵进行梳理;对武学的历史演绎,从其初成、断裂和发扬三个方面进行阐析,以期服务于当代社会武术发展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目标的实现Key:武学;内容体系;历史演绎;武术发展;体育;文化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G80:A:1006-2076(2014)06-0056-07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以往过分重视“项目化”武术的发展策略[1],在屡遭挫折后,终于引发了国人内心的自尊,并积极响应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发展作出的宏观战略部署,鸣奏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时代强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武术在当今及以后社会中的发展应该更多地立足于自身特色,通过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如何对武术进行挖掘、拔萃,如何在继承传统武学精华的基础上探讨当代武术的发展策略,也因之成为当代武术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命题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武学的内容体系和历史演绎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本研究将文献资料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明清时期出版的有关武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包括硕、博士学位论文和专题论文)进行梳理、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本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刘文武,等武学内容体系及其历史演绎No.6 20142武学释义关于“武学”之名最早出现的时间,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始于唐代就其内涵而言,正如夏代有作为“习武之地”的“庠”,商代有作为“习射之地”的“序”,周代以至春秋有作为习“六艺”之地的“校”一样,古代之“武学”亦是作为一种学校建制,专指官方(朝廷)针对武举制而设立的以培养武备人才为目的的学堂[2]进入现代语境,“武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武术史家马明达认为现代“武学”乃指武术的学科体系,它是己经在使用“武术学”的简称[3]显然,马氏对“武学”的界定是基于将武术作为一门学科看待所得出的认识,这种认识实际是在武术与武学之间划上了等号,武学只被当作从学科的视角看待武术时的一个代名词而已,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因之而被“悬置”了。
本文认为,武学并非是一门“学科之学”,而是中国武术发展至明清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是古代武技在经历千年的积累、沉淀后,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促发下所产生的一种由术至艺、由艺而达道的独特修为方式,是一种“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4]之所以这样界定武学,一方面因为它乃中国武术由武技向武学嬗变的客观存在,已被众多史料所证实(如武学大家孙禄堂不仅在其著作中确立了“武学”之名称,而且初步构建起了武学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从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角度讲,通观世界影响较大的武技流派的发展路途,西方武技由最初的搏斗术演变为竞技项目(由术至体),东方如日本、韩国由古武术演变为武道(由术至道),中国武术亦应有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向,这个路向即是融“技、法、道”三位一体的武学形态(由术至学)各流派武技所具有的独特发展路向彰显出不同武技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决定了当今世界武技文化的多元化格局而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下,由一种最初与世界其他武术种类相类似、仅被作为“杀人术”的武技向以“身体修为”为路径、以“以武证道”为根本归旨的“武学”形态的嬗变是武术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跃迁,它作为当代武术的传统形态,不仅奠定了其区别于他国武技的独特面貌,也为它的未来发展框定了一个基本规模和方向。
3武学内容体系之技、法、道3.1“技”是武学体系的根基,它与武技之技有着迥然差异,武学之技的本质属性是“攻防”而非“技击”“技”,顾名思义就是指武学的技术体系由于武学由各家拳种构成,拳种由拳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武术招式)构成,所以武学之“技”落实在最微观的操作层面即是指构成各家拳种的基本要素——拳势根据中国传统“道器论”的思想观点,作为形而下之器的“技”在武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无论是其背后的拳理支撑和文化蕴涵——法的落实,还是功夫达到“脱化神明”后跃升为对形而上之道艺层次的追求,都是先从技术的外练开始,一步一步向前向内推进的这既符合中国传统“技进乎道”的古谚,也与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经典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现在很多武术人却日渐忽略武学之技的基础性,惰于体练,一味在形而上的所谓“理论”上清谈,殊不知“技以载道”(《庄子·庖丁解牛》),“武术的文化思想是通过技术的传授,动作的反复磨练才得以感悟的”[5]武学技术体系与其形成以前的武技技术内容有着迥然差异因为,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结构和功能乃呈相因相待关系,结构改变,功能亦会随之改变反之亦然武学形态形成以前的武技由于其价值功能是单一的技击搏杀,是一种“杀人术”,所以决定了其技术内容只能是越简单越实用越好,“一击一刺为一伐”式的反复操练由此成为古代军队武技训练的重要内容。
而武学的价值功用在追求技击实用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大众多方面需求,突出了修身、健身、娱乐等功能功能的多元彰显必然要求其技术结构要与之相适应,以往只讲求简单实用的武技技术显然已经无法做到,因而促成了以拳种为载体,以功法、套路、散手(功、套、用)为有机训练环节,通过一整套严格的模式化训练程序,以达防身、健身、娱乐之功效;通过“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整体训练理论的指导,实现人之身心内外和谐;通过“天人合一”“纲常伦理”等德性教化,实现人人、天人之间的和谐,并最终达到成仁得道之目的的武学形态的出现 一直以来,学界对武术本质的认识虽有争议,但大多数人仍认为其就是“技击”下面不妨对“技击”一词在古今语境中的含义进行一番词义学考察《荀子》卷十·议兵第十五中记载:“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整句话的大意是:齐国人善于技击利用这门技术得到敌人一个首级,即可换回黄金八两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所谓“技击”,其实质是杀人术因此杨倞注:“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武当内家夜行门《夜行宗谱》中记载:“所谓技击,乃以武艺行实战搏杀之能[6]姚建军等通过论证得出:“技击是用来与敌人搏斗的熟练的身体活动能力……只有满足进行搏斗的过程,才能称为技击[7]。
著名武术文化学者阮纪正将“技击”界定为“肢体碰撞时的身体应对打斗技术”,并解释道:“在中国文字中,技,巧也,从手支声;而击,原指车相碰撞,后引申为敲打、击打之意二字合成的‘技击概念是偏正词组,其中‘技为手段,‘击为目的,合起来用以表示借助于身体技能、技巧的暴力性应对打斗博弈[8]现代汉语词典对“技击”的解释是“用于搏斗的武术”[9]综上可以看出:一方面,技击须具有“两两相搏”的击打特征,亦即须有作用的对象;一方面,它只是武术的一种功能表现形式(现象)本文认为,攻防是武学之根本属性,而技击只是武学攻防属性所派生的一种附属属性,二者既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也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有人之所以针对现代武术的分项特点牵强地提出散打符合技击本质,而套路则是“具有技击意识”或是“表现性技击”的本质,根本还是源于只从外在表现形式着眼,没有抽象、提炼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自明清以来人们之所以将没有直接技击功效的套路作为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武学在时代变迁过程中价值功能重心的转移,同时也反映出在人们意识深处套路跟散手有着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攻防”(如从明代正统观点普遍推崇实效、贬斥“花法”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人们根据实用效能对二者进行了褒此贬彼的价值评判,但之所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说明在当时人们的思维意识中,仍是将二者视作一类事物的),只是从外在形式上散手表现为攻防的直接对抗,套路表现为攻防的艺术演练。
武学之攻防属性,落脚于彼方,即表现为技击;落脚于己方,则表现为演练前者为比武,后者为演武;前者为知彼功夫,后者为知己功夫;前者为用,后者为体武学因具有多元价值功用,也就相应地衍生出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多种表现形式——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娱乐武术等等,从而使武学之技术表现也随时代发展呈现出多元分化发展的态势但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都不能偏离武学之“攻防”本质,都应以它为各自生发、演进的依据——竞技武术(套路)须表现“攻防”之“高、难、美、新”,大众武术的健身养生功效要通过具有“攻防”属性动作的练习而获得,教育、娱乐形式的武术也莫不都是以“攻防”动作的演练为手段来实现其教育、娱乐的价值功能只有明确并坚守此点,武学的各种功能方能保持自身特色,它的多种表现形式才有了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否则,便会因泯然于众而在现代体育日趋多元化的激烈竞争中丧失竞争力时下对武学所做的各种割裂式的分类,以至由此而衍生出的武学多本质论的提法,都是犯了将武学本质与功能相混淆的弊病,从而使它的多元功能表现由于背离了其本质属性而丧失个性,进而阻碍了它的发展3.2法是武学的灵魂,它是沟通技与道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武学各种价值追求的理论支撑,武学之法的多元呈现应以中华传统拳学理论为基点如上所述,所谓法就是隐于武学技术背后的拳理支撑和文化蕴涵。
它居于武学体系的核心,起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武学的灵魂法之所以在整个武学体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欲要实现武学修为的完整过程,即由最初形而下的技术外练渐至身心摆脱各种束缚、获得自由,终而跃升入“达道”之境界,没有中间这一“法”的支撑是万不可能的实际上,也正是由于法的存在,才令本来显得玄虚渺远的道具有了被人们把握的可能性,使“由术入道”“技进乎道”的进阶过程具有了可操作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法”乃沟通“技”与“道”、形下与形上之间的桥梁,是使它们得以连接的纽带举太极拳的修习为例,众所周知王宗岳在他的经典著作《太极拳论》中将其划分为招熟、懂劲、神明三个层次,并被后世众多拳学家所证实,然察现在的全国太极拳比赛优秀运动员,其用力不可谓不大,用时不可谓不久,而招熟后懂劲者能有几人,更况乎阶及神明了?原因何在?最根本莫过于技术不得其法的缘故正所谓“不得法则不明劲,徒支虚架而灵魂全无”,丧失掉动作背后应用之法的套路训练,其模式只能是“以套路始,以套路终,不讲技击方法,不讲攻防含义;把本需单练、对练(知己知彼功夫)双修并重的训练形式变为单练‘一枝花;把本是开放式的运动技能变为完全闭锁式的”[10];其效果也就同“柔软体操”无异,只能起到健身、养生效果而已,与“懂劲”和“神明”已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了。
自西学东渐以来,武学内部各“子项”开始分化,导致了其多极化发展的趋向[11]分化发展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武学的各表现形式所倚赖的“法”会各有偏重,例如现代竞技武术的法主要侧重于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等在内的现代体育科学,大众(养生)武术主要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其技术之法,而娱乐武术的法则更加依托于舞台表演艺术理论、影视技术理论以及美学理论等法的侧重不同,决定了武学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价值旨归,指向于时代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多元需求,从而使武学通过众多不同的支脉与当今社会的众多行业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但是,应该“自觉”的是,武学的各种表现形式都应依循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中华传统拳学理论(如四击、八法、十二型、阴阳学说、形神理论、三节、六合、形气合练等),这些理论又均由武学的“攻防”属性所统摄,正所谓“技缘形生,法依攻防,内外合一,相反相成”这是武学之法呈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