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积累是活水的吸纳.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55994124
  • 上传时间:2023-08-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积累是活水的吸纳,梳理是思想的沉淀——课本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袁隆平) 课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收集积累素材,并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学会分类梳理——归纳文化知识、写作素材,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使学生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一题多材),又能从一篇文章中辐射、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一材多用)现举两例按“一材多用”方式梳理课本写作素材的例子一、《兰亭集序》课文素材积累梳理: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

      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3、务实求真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4、“悲叹”与“悲观”悲叹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可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5、热爱自然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

      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6、美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自然景观对人类来说是纯客观的,可谓之“美”,亦可谓之“丑”;但在寻美者的眼睛里,细腻的情怀里,一切变得灵动、丰盈、鲜活,获得了一种阐释美的生命远山淡雾过滤后的清泉,疏朗简净的竹风竹韵,朗月般清凉的诗文,如绾秋蛇的魅力书法,至美至雅的高尚情趣……,兰亭的一切都是美的极致7、人是最美的风景兰亭集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会者是倜傥俊逸、诗才出众、品德高尚之士,为清幽的大自然增添了几多风流自然是美好的,人类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更为美好,人是自然界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没有王羲之的深情深思,没有《兰亭集序》的诗文和书法,哪里会有永远的兰亭这一文明的踪迹?8、率真自然《王羲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太尉都鉴让人到王家选快婿,王家许多子弟都显得拘谨不自然,惟独王羲之在东床上坦然自若,结果被选上这反映了王羲之率真自然的性情信可乐也”的欢呼,“死生亦大矣”的慨叹,“岂不痛哉!”的悲鸣,正是王羲之的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

      他对生死问题不掩饰,不做作,不逃避,这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透彻感悟9、精神本源一个人的精神既来自渍透心计的书林,也来自大自然这本更为广漠的书卷兰亭是王羲之精神的活水,我们现代人也要寻找到一处供心灵憩息的精神后花园这是一个能把你的情操和品德打磨得晶莹剔透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变得出神入化、灵魂如翼、自由飞翔的世界10、我思故我在兰亭让人难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让人难忘,他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王羲之的“旷古之叹”更是令人难忘,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兰亭不朽,王羲之不朽,能冥心奇想、独立开放的思想更是不朽!11、如何传播经典文化当今学术界,文化传播太过“通俗化”,有“媚俗”之嫌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又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难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印泥都有余味借用古诗词意境来写歌,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本无可厚非;但歌曲偏偏取名为《兰亭序》,就有“篡改”和“涂鸦”之嫌了,这可不是对经典文化精义的积极传承。

      13、个性与人生王羲之在魏晋名流中不算是另类,但个性绝对鲜明,可以称得上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不云里雾里地“清谈”,他很务实很深情;他自爱不自戕、率真不夸张,他自信不沉沦、旷达不怪诞;他有责任感,有才情,有忧患意识,有独立思想,有人生理想,有坚强意志个性成就未来,独立的个性和优秀的品质,成就了王羲之辉煌的业绩和千古风流的英名 二、《归去来兮辞》素材积累梳理:1、坚守精神家园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田园是诗人的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灵和自由美好的生活他坚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与清净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啊!2、放弃的智慧陶渊明由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因而有著“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社会的现实真的不容他的理想时,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他只好辞官而去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了真我思想3、崇尚自然。

      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长期隐居农村,心平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和一”的境界4、高昂的头颅公元405年冬天,彭泽县令陶渊明的上司来视察,别人劝陶渊明穿着整齐,态度谦恭地去参见这位官员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小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5、享受亲情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陶渊明好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尽管有时有劳累、彷徨、块垒和长啸,但亲情为他疗伤,给他希冀和抚慰,给他激励和温暖……6、让心灵远行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轻轻摇荡;与寂寞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那时,我们也像陶渊明那样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7、寂寞与诗意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要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8、张扬个性陶渊明个性张扬的旗帜在飘扬他是菊,有孤芳自赏的高傲品质和傲然脱俗的高尚人格他更是松,是孤独的、寂寞的、挺拔的、傲岸的人生最可贵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贫瘠、菊的凄美,如果没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挺立一生的主体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见高枝”呢?陶潜的选择恰好代表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解放9、角色与本色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心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世的羁绊,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潜那要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内心真实去生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附 [ 袁隆平解读]  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一位赢得全世界尊重的农学家,历经坎坷时,他矢志不渝;功成名就时,他依然奋斗不止  他就是2004年感动了中国的74岁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若问他的形象,他,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常常穿着旧式短袖衬衣,灰色的裤,沾满泥巴的皮鞋,戴着老式玩具般的手表;他,身子瘦小,颧骨高高,后背微驼,烈日的炎晒、稻田里的跋涉,给他以古铜色的脸庞,黝黑的双臂和布满伤痕的双手:他,比田间的劳动者更像劳动者……  他1930年生于北平,生长在武汉,就读教会学校,1949年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也许你不解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那源于他小时一次郊游,他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串串鲜艳的果实他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他当时就想,将来一定要去学农  也许你不解那个时代农意味着落后、贫瘠、艰辛,为什么袁隆平矢志不移?那是因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你今天的欣羡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你可知道耕耘探索时的艰辛?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 知识、汗水、灵感、心血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按照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