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喜-红双喜(民间喜俗).doc
26页中国喜-红双喜(民间喜俗)一、喜庆佳节,拜年的来历民间传说,拜年的风俗是唐朝开始的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南征北战,终于打下了天下他做了皇帝后,深知创业艰难,守业更难,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对百姓轻徭薄赋,尽量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使国内呈现出四海升平、百业兴旺的盛世可就是有一件事——大臣不合,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尽管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绞尽脑汁、几经周旋,但仍收效尽微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程咬金是瓦岗寨的首领,很早跟随李世民,功勋卓著,在别人面前卖老资格,但别的将军也有战功不比程咬金少者,处处与程咬金分庭抗礼,毫不示弱,时长日久,变成了朝廷大臣两派势力的矛盾常言说:“上不安,则下不宁”,这令李世民坐卧不安大年快了,谏议大夫魏征来到皇宫,见李世民面带愁容,便问缘由得知此事,魏征说:“我有一个办法,不知万岁愿不愿意屈驾?”李世民急忙说:“只要对国对人民有益,我什么委屈都愿意承受!”年三十这天,满朝文武大臣奉命来到大殿李世民突然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先向群臣作了一揖,然后跪下磕头众臣很感意外,往日上朝,众臣向万岁行礼,今日为何如此?怀疑不解之际,众臣都手忙脚乱,纷纷向皇上跪下李世民拜完,站起来说;“寡人才德无才,多有过失,平时那对不起众位的地方在所难免。
今天我向大家拜年,请大家多多原谅吧!”众臣不知他的用意,都吓得惶恐不安,说:“臣等罪该万死,平常对万岁多有触怒,望万岁恕罪!”李世民却欢喜地说:“好,这样很好!从今以后,咱们立下个规矩:每逢过年,大家都要相互拜年,拜年时,相互之间都要诚心诚意地检讨自己平时亏待对方的过失今天我先向大家拜年了,大家互相拜年,都要象今天这样圣旨一下,谁敢不从?初一清早吃过饭,众臣就开始互相拜年了又于众臣之间形成了心胸开阔,尽弃前仇,主动拜年的互相理解、谅解的一种亲热和气的好风气,大家看到了互相拜年确有好处,以后年年都这样做了它从此渐渐传到民间,形成春节“拜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二、春节来临,贴春联的来历春联也称对联每当春节来临,千家万户的门柱上都要张贴春联它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这一习俗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古人大多相信鬼神,在除旧迎新的除夕,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不让鬼怪进门,于是用桃木削成神茶,立在门的两旁,正是这一风俗的写照,后来,人们嫌用桃木刻削神茶和郁垒太费事,就干脆在桃木上写下神茶挂在门上,称它为“桃符”北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桃符”。
给桃木板上题写联语,传说是唐代开始的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民间的习俗不仅春节贴,以后发展到平时有喜庆的事也贴对联那么,“神茶”和“郁垒”是什么?传说“神茶”和“郁垒”是哥弟二人的名字,哥弟二人为一大片桃树林看护捉虫,终使桃树林果树累累相传哥弟俩还具有捉鬼惩治鬼怪的神功,后来越传越神,才有“神茶”和“郁垒”刻桃木当门联去鬼神的原始习俗三、春节来临,贴年画的来历年画起源于门神画至南北朝时,民间贴的门神还是神茶、郁垒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述当时的风俗说:“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称门神”到了唐代,打鬼的钟馗逐渐地取代了门神的地位,人们传说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到了宋代,说书讲史的风气盛行,前朝李世民夺天下史事家喻户晓,钟馗的门户神位又让给李世民手下的两员大将李世民晚年体弱神虚、久病不愈,每晚由这两员大将分别持剑执鞭保护陛下,守护在宫门左右,让宫中安静无事李世民觉得让两位大将整夜为自己站岗,太辛苦了,心中实在过意不去,就召画师把这两大将的武威形象画在门上,鬼怪从此销声匿迹于是后世沿袭,永为门神,一直流传到现代门神由唐代秦琼和尉迟恭充当后,钟馗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提高了,他进而登堂入室,挂到中堂,由门画变成了壁画。
到了清代,画面以历史人物、花鸟风景、五谷六畜为题材,充满热烈、喜庆的气氛,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所以有了喜庆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四、喜迎元宵,正月十五元宵灯节的来历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公元前86)有个宫女叫元宵,家在城西北郊,自从被送进宫来,经常思念父母和弟妹,每到逢年过节更甚她痛恨身在宫中,想起家中老小无人照顾,不能替家人分忧,心想还不如死了清净,于是泪流满面欲投井寻死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与汉武帝私交很好,很受皇帝的喜爱,得知元宵的苦处,答应让她与亲人见面东方朔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能使元宵与家人相聚的妙计他在大街上卖卦,以故意算卦制造“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的社会影响,请大家赶紧把这消息告给皇帝汉武帝得知,大惊失色,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思索了一会说,“我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咱门宫里一个元宵的人最会做汤圆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皇上亲自焚香上供,再传谕京城所有人家做汤圆,一起敬火神君,火神君一定会心慈手软的同时,请皇帝再谕京城臣民动手做灯,到十六晚上,大街小巷,门前院中,一齐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这样就大火满城皇上再把都门大开,让城外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和宫中妃嫔夹杂城外进城的臣民之中,可以消灾解难。
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令人一一照办正月十六,太阳一落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城外人陆续进城一轮满月渐渐升起,皇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侍保护下来到大街,宫女们也提着灯笼出了宫门,长安城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元宵的妹妹挟着父母也来到长安大街观灯元宵挑着写着“元宵”两个大字的宫灯走出宫门时,果然听见妹妹在惊喜地喊叫“元宵姐!元宵姐!”她顺着喊声,来到父母面前闹了一夜灯火,京城长安自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十分高兴,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就用这办法消灾免祸从此,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便沿袭下来由于汤圆是元宵姑娘做的,所以人们就把汤圆叫做元宵,又把这一天叫做元宵节元宵节广为流传后,便有不少人在花灯上写谜语,供人们猜测取乐,人们把他叫做“灯谜”灯谜雅俗共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又被四处流传,沿习成俗,成为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之一五、喜鹊报喜,七夕节的来历七月初七夜晚,称“七夕”相传这天在天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地上的所有喜鹊都会飞到天河上给他们搭桥织女是个心灵手巧,擅长针织的仙女,因此每当织女兴高采烈地与牛郎相会时,年轻姑娘们就在院中供上瓜果、摆上针线、向织女乞巧在这一天,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是人们普遍谈论的话题。
一个勤劳忠厚的放牛小伙子,人们管他叫“牛郎”,一个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心灵手巧,昼夜坐在织布机前劳作,人们称她叫“织女”他们的爱情故事,天上人间感动天地的爱情,让王母娘娘在牛郎和织女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下,只好允许他们每年在这天——七月初七由喜鹊搭桥聚会一次,从此以后,他们在天河两边隔岸相望,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他们才能踩着鹊桥,欢聚一起互诉衷肠六、中秋供月的传说,关于喜庆团圆的习俗古人把七月叫“猛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作为“中秋”八月十五,一般在秋分前后,这时,太阳光差不多是垂直地照射到月亮上,因此月亮反射的光线最强;同时,地球上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空气中的水气较小,吸收光线的能力大大降低,空中灰尘经夏季雨水的洗涤也大大减少,空气的透明程度较好,月光能顺利地辐射到地面在这晴朗如洗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人民觉得它分外亮,分外圆,所以古代有“一年明月今宵多”,“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的诗句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个大力无穷的英雄,名叫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美丽善良,聪明好学,能歌善舞,同为人们钦慕的楷模有一次,后羿偶然得到了一位老道士采集炼就的一包不死药,此药吃后能成仙升天。
后羿舍不得一人升天成仙而丢下妻子嫦娥,就把不死药交给妻子嫦娥珍藏起来但后羿的徒弟忌妒师傅的技艺无法超过后羿,却又得不到不死药,担心自己永无出头之日,趁和师傅在野外一起射猎,偷偷跑回来闯进嫦娥卧室,强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了不使坏人得逞,一口把不死药吞进肚里,冲出窗口,直上云天,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宫中安身后羿回家向侍女打听知道来龙去脉后,望着皎洁的圆月,想起妻子含情脉脉的神情,他的心中,月亮的美与嫦娥的美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有情有意的美丽的形象以后,每逢八月十五,后羿让侍女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朝着月亮供奉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父老乡亲们也纷纷仿效,各自在院中摆上供桌,祭祀善良可亲美丽的嫦娥以后每逢八月十五,人们摆果供月,世代相传成俗中秋节,也成为人们庆祝团圆,期盼团圆的节日七、月饼的来历和喜酒拜月的传说随着中秋赏月,拜月风气的盛行,用月饼祭月,用喜酒拜月的习俗也渐渐兴盛起来据记载,中秋民间以吃月饼取团圆之义,大体可以了解月饼的来由中秋吃月饼在唐朝就有了,《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在中秋吃过月饼,觉得味道极美到了宋朝,月饼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名目到了元朝明初,亲戚朋友相传已用月饼互相赠送,饮喜酒欢庆中秋,用喜酒拜月,作为增进人们相互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条重要纽带。
中秋晚上,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一边用喜酒小酌,趁喜酒之美味,点燃热情奔放的心情,喜气洋洋酣醉在美好团圆的幸福之中,让生活的和睦、温馨、欢乐、幸福、甜蜜、祝愿家和万事兴的愿景可谓中华的中秋,中华的节日,九州同喜,一辈子喜气,就连空气,都拧出喜气来中秋团圆,喜悦人生、喜满天下,劝君常回家看看,劝君更进一杯喜悦酒,一杯醇香芬芳的紅雙喜,所有的幸福都在酒中,这就是中国人的节日习俗和喜庆方式,一代代有福气的炎黄子孙,因古人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节日,就如《喜·语》曰:“喜”是上为“鼓”本字,下为“口”,“鼓”欢乐曰,“口”则欢心曰中秋团圆,感受生活喜庆,享受喜庆生活,中秋节成为中国人喜庆生活元素之一,因为团圆喜,然后举杯相庆,有喜有酒,不亦乐乎!月杯小酌,喜酒成席,团圆相聚,已成为中国人喜庆中秋的一种符号中秋之日,明月高照,欢天喜地,故称大囍之日,以喜酒助兴,用喜酒“冲喜”,成为民间喜俗,以此展示喜从天降、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八、新娘蒙上“红盖头”,关于用红盖头作为护身吉祥物的传说传说一:传说姜子牙在封神榜时将殷纣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嫁娶,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可是殷纣王当上了喜神还是本性没改,他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看就抢回天庭做小老婆。
百姓却非常害怕,可是娶媳妇又不能不请喜神,大家只好求姜子牙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只要给新娘子蒙上红盖头,新媳妇一进门就要放鞭炮大家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殷纣王见到新媳妇蒙红盖头又听鞭炮响,吓得赶快驾云回天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大红旗进军殷都的,纣王死后脑袋又被挂在红旗上,而且两军相战时纣王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纣王一见蒙红盖头,听到鞭炮声响以为姜子牙打着红旗用神鞭来打他,就赶紧往天上跑了因此,以后娶亲的人家都给新娘蒙红头盖,进门后再放一串鞭炮以驱赶纣王,把新娘平安接进家理红盖头也就成了中国婚俗中专有的一种护身吉祥物传说二:相传,在远古时期,百姓触怒了天帝,于是,天帝命风伯和雨师兴起铺天盖地的呼啸洪灾灭绝人类天神却不忍心让勤劳善良的伏羲、女娲两兄妹无辜受难,便送给他们一只竹篮,让其以篮代舟躲过灾难洪荒过去,人烟绝迹,唯有他们兄妹二人,为了繁衍生息后代,兄妹结为夫妻出于遮羞,女娲“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后代相沿承袭,以避邪恶、求平安因新娘旧身份的丧失和新身份的开始,容易被邪魔乘虚侵入为了把新娘从旧身份、旧生活中分离出来,盖头便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措施九、喜酒习俗,中国喜酒——紅雙喜酒的饮用形式抬喜酒中国江南一带,凡是外甥结婚,娘舅都有“抬喜酒”送外甥以示祝贺的习俗,喜酒以“坛”为单位,在酒坛的“坛身”和“坛盖”上贴上紅雙喜,称之为“喜”酒,俗称“紅雙喜”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