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理学教材归纳+超强记忆口诀(过目不忘).doc
31页药理学(最后附记忆口诀)第二章 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 避免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 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 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 散跨膜转运体内基本过程:吸收、分布、转化、排泄(ADME)第一节一、 被动转运1、 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直接溶于膜通过影响因素1)膜两侧浓度差 2)药物的脂溶性 3)药物的解离度:分子可通过,离子不 通过2、 膜孔扩散:滤过或水溶扩散 3、易化扩散:载体转运二、 主动转运 第二节吸收 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只有血管外给药才有吸收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常用途径一、 消化道给药1、 口服给药:吸收部位为胃肠道,主要在小肠影响因素:1)药物方面①理化性质②剂型③溶出度④在消化道的稳定性2)胃肠功能:①蠕动功能②血流量3) 首过消除或首过效应: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被肝 脏代谢,是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4) 其他方面①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作用②食物③肠内细菌对药物的代谢2、 舌下给药:适合口服吸收时易于被破坏或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 3、直肠给药二、 注射给药:吸收迅速而完全特点:①适用于在胃肠中易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 ②适用于肝脏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③使药物的效应产生更快三、 吸入给药 四、经皮给药第三节 分布 药物的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分布是不均匀和动态变化的 药物的再分布:药物首先向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流量少的组织转移 影响分布的因素1、血浆蛋白结合率2、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3、体液pH值:药物的pKa及体液的pH是决定药物分布的另一因素第一节 转化 转化或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发生的器官主要是肝脏1、 方式与步骤:过程分两个时相进行第一时相是氧化、还原、水解过程: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或暴露出极性基团 第二时相是结合过程:在药物分子结构中暴露出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化学成分共价键结合2、 意义灭活:绝大多数药物经过转化后,药理活性都减弱或消失 活化:极少数药物经转化后才出现药理活性3、 转化酶系统:肝药酶系统最关键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4、 肝药酶特点:1)选择性低 2)变异性大 3)肝药酶活性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 减弱的现象第二节 排泄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最主要的排泄器官为肾脏1、 肾脏:决定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肾小管主动分泌2、 胆汁 3、其他途径(四)药动学参数的概念、药理学意义及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1 -半衰期仁J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称半衰期(t J2.消除速率常数(K)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百分速率称消除速率常数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可用t / =0.693/K来表示1/23..生物利用度:F=AUC((op))/AUC(iv) xlOO%4. 清除率(CL): CL=K.Vd5. 分布容积(Vd)等于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即Vd=A (mg) / C (mg/L),单位为升(L)。
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体积,只能近似的说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狭程度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广,反之则组织分布少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第一节药物因素一、 剂量:剂量不同,同一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强度也不一样二、 剂型、生物利用度三、 给药途径四、 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1、 给药时间 确定适当的给药时间,应从药物性质、对胃肠道刺激性、病人的耐受能力和 需要药物产生作用时间来考虑2、 给药间隔时间:一般以药物的半衰期为参考依据,还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程需要而定3、 疗程根据病情及病程决定的,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用药五、 反复用药1、耐受性 :指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产生相同的药效,但在停用一段时间后,机体仍可恢复原有的敏感性1)快速耐受性 在短期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发生的耐受现象2)交叉耐受性 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同类的另种一药敏感性也降低2、耐药性:化疗药物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耐药性 此时往往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或不得不改用其他药物六、联合用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七、药物相互作用:指同一时间或间隔一定时间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药物与药物之间 或药物与机体之间产生的影响1、药动学方面1) 妨碍吸收 ①改变胃肠道pH ②吸附、络合或结合③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④肠壁功能的改变2)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3) 影响生物转化 ①影响肝药酶②影响非微粒体酶4) 影响药物排泄①影响尿液pH②竞争转运载体2、药效学方面1) 协调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①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后的作用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② 增强作用:两药合用后的作用大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③ 增敏作用: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2) 拮抗作用 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① 药理性拮抗:一种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药与此种受体结合② 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药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③ 化学性拮抗 ④生化性拮抗3) 无关作用4)无关作用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药理概论一、 传出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二、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
胆碱能神经:包括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运动神经、全部副交感神经 的节后纤维和极少数交感神经(支配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神经) 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第二节传出神经的递质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1. 合成:部位原料条件2. 储存:囊泡胆碱能神经末梢3•释放:N冲动 受体神经膜去极化效应Ca++内流 囊泡前移 神经膜裂口Ach外排AcCoA (乙酰辅酶A) Ch (胆碱) 胆碱乙酰化酶(ChAc )4. 降解:受胆碱酯酶水解2)去甲肾上腺素(NA)1. 合成: 部位 胞体触突原料 酪氨酸条件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脱羧酶 多巴胺B-羟化酶过程:Tyr Dopa DA NA2. 储存:囊泡3•释放:N冲动 神经膜去极化 Ca++内流 囊泡前移 神经膜裂口 NA外排(部分)受体 效应4•降解:突触前膜摄取(uptake 1) 75-90%突触后膜摄取(uptake 2) 10-15%扩散入血 5% 乙酰胆碱受体 由于其对某些药物反应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胆碱受体):此型受体对毒蕈碱(muscarine)较为敏感; 烟碱型胆碱受体(N胆碱受体):此型受体对烟碱(nicotine)较为敏感。
M受体:心脏:抑制,四负腺体:分泌增加 眼睛:瞳孔、睫状肌收缩 胃肠平滑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 膀胱逼尿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 支气管平滑肌:兴奋时收缩肾上腺素受体 根据它们对不同激动药或阻断药的反应不同,可分为两大类:a型肾上腺素受体(a受体)①、a2卩型肾上腺素受体(卩受体)卩、、卩2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乙酰胆碱能神经兴奋,即乙酰胆碱递质释放与受体作用时,功能主要有:一表现为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及传导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收缩、缩瞳、 腺体分泌增加等一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增加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即去甲肾上腺素递质释放与受体作用时,功能主要有:一心脏兴奋、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支气管和胃肠到平滑肌抑制、瞳孔扩大 一这些功能的变化,有利于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注意:机体的多数器官、组织均接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的双重支配,在多数 情况下,此两类神经兴奋所生产的效应是相反的、相互拮抗的,这有利于调节机体的 功能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1.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1)直接作用于受体 2)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代谢转化、转运和贮存。
① 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抑制Ach生物合成:宓胆碱② 影响递质的转化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③ 影响递质的释放麻黄碱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抑制NA生物合成:a-甲基酪氨酸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乙酰胆碱的释放④影响递质的再摄取和贮存利血平抑制神经末梢囊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溴苄胺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氨甲酰胆碱促进2.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药物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或通过影响递质,产生与乙酰胆碱Ach或去 甲肾上腺素NA相似的作用,就称为拟胆碱药或拟肾上腺素药,即拟似药(激动药)药物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或通过影响递质,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 质的作用,反而阻断递质或拟似药与受体的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就称为抗胆碱 药或抗肾上腺素药,即拮抗药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 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 收缩2、N 样作用:激动 N1 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 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 制激动 N2 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另有:氨甲酰胆碱二、 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 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 液腺应用: 1、青光眼 2、缩瞳 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 N 胆碱受体激动药: 烟碱、洛贝林第一节 拟胆碱药分类:1、直接与受体结合1)M、N受体激动药:Ach、卡巴胆碱 2) 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3) N受体激 动药:烟碱2、AchE抑制药(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吡啶斯的明受体分布受体激动后的效应M受体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心脏心率传导减慢、收缩力减弱内脏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外分泌腺分泌增加瞳孔括约肌、睫状肌收缩Nn受体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分泌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