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7493076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2.0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                    摘要:对于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容纳多样化的艺术观念、形式风格和艺术经验于课程,倡导各种艺术风格与艺术观念的平等与共存,促进学生以多元方式知觉、表现与评鉴,培养学生跨文化、跨观念、跨风格的理解与运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创新思维与多样化的表现能力的发展,从而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活跃艺术思维、丰富审美经验,全面地领悟艺术关键词:素描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当今的艺术形式已由传统单一局面走向多元并存与综合交融的局面,在观念与形态上呈现出写实、写意、表现、抽象,以及新的艺术形式,如综合材料、装置、电脑绘画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规范与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出现了脱节,原有的单一性的教学目标已不能适应多元化艺术观念与艺术形态的发展对人的基本功的要求因此高校素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以往我们认为写实造型能力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从艺术的观念、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均以写实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可以说基础等于写实的观念+写实的技能。

      这样的基础,在艺术多元化的视野中无疑是十分狭窄的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艺术形势已与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写实艺术不再主宰画坛,而呈现出各种艺术风格,各种流派、各种观念各领风骚同时并存的局面因此,今天的基础必须面向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并将多元化文化精神整合在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之中,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发展的趋势对于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容纳多样化的艺术观念、形式风格和艺术经验于课程,倡导各种艺术风格与艺术观念的平等与共存,促进学生以多元方式知觉、表现与评鉴,培养学生跨文化、跨观念、跨风格的理解与运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创新思维与多样化的表现能力的发展,从而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活跃艺术思维、丰富审美经验,全面地领悟艺术可以说,今天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和“理解艺术的全面性”等方面因此,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以概念为主导,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以往的素描课程是以艺术技法教育为主,而对于艺术观念与思维大大的忽略了以概念为导向的素描课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于某一单一的能力与艺术形式,而是整个美术领域这样的思想,意在贯通写实与非写实,纯艺术与艺术设计,辐射各个专业方向很明显,这种多元取向的课程,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

      因此,它既不同于以往的纯技法教学,又不同于抽象的美术理论训练用中国传统的话说,以往的模式是由技入道,美学理论训练则是由理入道新的素描基础课程追求的是一种适合整个美术领域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对多元化艺术的理解与艺术感觉,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很明显,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对多元化艺术的理解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概念的学习,而“对艺术感觉的有效占有来自于对恰当的审美技能的学习[1]因此,我们倡导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并以概念为导向的综合性的训练模式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与艺术发展的趋势(注:现代艺术与设计越来越凸显观念的重要性)相一致的[2]以概念为导向的教学是一种“表现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的转变我们知道:美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先是主体进行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意象,再通过相应的材料技法创造出相应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意图与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之中,动手表现之前的思维过程才是艺术创造的关键所在以概念为导向的教学就是要把重心从“技能”教学转移到“思维”教学上来[3]因此,对于素描课程作为基础训练的含意和教学目标就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尤其是局限在写实技能上面,而应上升到思维教学的高度。

      二、扩展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设置、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实体如何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性素描课程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根据我们对于新的素描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首先要开发素描课程的多元功能,重新思考素描课程在艺术观念、审美经验、形式语言、艺术个性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紧紧围绕学生未来所需知识结构和创造力的发展,精选组合、排列,形成新的素描教学内容体系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形式风格、表现手段以及个性发展出发全面架构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系不仅涉及具象形态的内容,还应包括意象、表现、抽象的内容;不仅包括有关素描自身认知方式的内容,还应包括艺术创作的认知方式的内容,并把美学观放在包括唯物观与唯心观的全面介绍与研究之上因此,对于素描教学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第一,精简原有具象写实的题材内容,对于不同题材不必面面俱到,因为素描表现的根本问题是理解与表现的方法问题,不同对象的表现都具有造型方法的共同特点,由此及彼,法则相通第二,增加造型要素的构成研究,通过运用点、线、面、色调、黑白灰等语言要素与几何学要素,进行形态与形式构成研究,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与创造力;增加意象、表现、抽象等风格样式的素描训练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综合多元的艺术思维与感受力;增加临摹课,借助大师的眼睛学会观察、学会表现,提高审美品味。

      第三,脱离传统学院观念的教学秩序,由“构成”入手,经过“抽象”、“意象”、“表现”再到“具象”,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打破原有素描思维定势和原有素描教学观念,从而建立新的素描教学秩序第四,实施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原有的以“写生”为主导的素描教学形式是以写实性绘画为背景的,写生=写实这种教学形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素描教学体系所涉及的丰富的内容与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赋予“写生”更多的内涵,同时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认为,“写生”既可以准确的观察、准确的表现客观事物,也可以面对现实进行夸张、变形,甚至进行抽象,所以“写生”仍然能够成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其次,大力开拓想象性训练,突出对创意形象、创意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对艺术本体命题的理解和创意思维的发展再次,在课程的不同教学阶段,增设一些能够代表各种不同风格类型、各种思想体系的美术批评讲座课和主题讨论课,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文化情景,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积极参与问题讨论,通过师生对话,同学对话,互动交流,相互激发,促进新思想新观念新风格萌芽的闪现,促进学生评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强调课外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和音像资料,多做案头工作,多查文献,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

      第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地研究、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4]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发掘这两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为最高境界[5]三、拓宽评价内涵,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以往的评价方式通常是通过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课程结束之后交二三幅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优劣的判断在于画面的效果,并以写实技能为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艺术个性与综合能力的评价,结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显然,原有的评价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参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积极性,更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因而,素描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作业分数的终结性评价,还应以教师点语、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课堂课外表现等方式突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由于评价所具有的巨大导向作用,评价内容应与素描综合素质所涵盖的知识性部分、技能性部分、非技能部分、创造性部分以及艺术个性等综合性教学目标与内容一致,这样才能以评价带动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树立全面评价观,综合评价学生,才能客观地、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合理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加强自律,更好地进行自我完善Reference:[1][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导言第3页[2]高波等.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2月[3][美]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r-Swerling.《思维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4]杨利军.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年(06)[5]单凡.后现代艺术氛围下的艺术教育探讨[J]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基金课题“艺术多元化背景下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湘教通[2006]171号126)的成果之一(作者单位:1,3,常德,湖南文理学院;2,长沙,中南大学艺术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