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床演变学第二章ppt课件.ppt
38页第一节 弯曲河流形态特征第二节 弯道水流运动特性第三节 弯曲性河流的泥沙运动第四节 弯曲性河流的演变规律.弯曲性河流是冲积平原河流中最常见的一种河型;著名的弯曲性河流: 我国渭河、 汉江下游 长江下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世界上河流以弯曲性河流居多〔分汊性流次之,游荡型河流较少,顺直型河流最少)弯曲河流是一种最稳定的河流.一、形态要素弯曲性河流由一系列弯道和与之相联结的直段所组成河道具有一河道具有一定曲率部分定曲率部分连接上、下连接上、下两弯道段的两弯道段的直线部分直线部分.一、形态要素弯道中心角()-弯道段自进口至出口所包含的中心角曲率半径〔R)-弯道中心线的半径河宽〔B)-过渡段断面水面宽度摆幅-上、下反向外包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弯距〔或河弯跨度〕Lm-相邻同侧弯道顶点间的距离曲折率,-上下两过渡段中点间河道中心线长度L与直线距离l之比≥1.5称弯曲性河流, <1.5称顺直性河流.二、形态特征ü平面:弯段与直段相间ü 凹岸与凸岸对应ü 上下河弯反向,呈“S〞形ü纵向:弯道段深槽与过渡段浅滩相间ü横断面: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弯道段断面呈不对称三角形,过渡段断面为抛物线形。
二、形态特征法国水力学家法格〔O.Fargue〕根据Giroude河流的长期观察,于1908年提出弯曲河流形态规律Fargue定律ü假定S为上下两弯道顶点沿深泓线的距离,则深槽最深处位于弯道顶点下游S /4〔此处环流最强,又是水流加速区);浅滩最浅处位于两弯之间转折点下游S /4〔环流转向);此与所处部位的水流强度密切相关ü弯道曲率半径越小,水深越大R越小,环流越强)ü弯道纵剖面水深变化与曲率半径变化相一致若前者呈连续变化或突变,则后者也呈连续变化或突变说明H是R的连续函数)ü对一定曲率的河段,沿弯道向下游,深度先增后减,存在一定长度的弯道深槽Fargue定律所揭示的河床形态规律,与弯道水流特性密切相关,分析弯道水流特性,就不难对河床形态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三、弯道河相关系据大量资料统计,大小不同的弯曲性河流,若不看比尺,则外形极为相似,河弯形态与过渡河宽B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或说明:只要河流发育成弯曲性河流,则其平面外形能保持相似,而与河流大小、挟沙多寡及床沙组成粗细等无关三、弯道河相关系弯道段中心线曲率半径和中心角是两个重要因素,分析下荆江资料的两者关系式为—多年平均最大流量弯道中心角越大,弯道曲率半径越小,河流越弯曲。
弯道水流呈三维的螺旋状向前运动,螺旋流在横断面投影为封闭的横向环流研究弯曲河流的水流特性,除考虑纵向水流外,应充分重视弯道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流形成发展与弯道环流密切相关一.弯道纵向水流1.主流线位置主流线〔水流动力轴线):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所在点的联线主流线〔水流动力轴线):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所在点的联线深泓线:指沿程各断面最大水深所在点的联线深泓线:指沿程各断面最大水深所在点的联线主流线与深泓线主流线与深泓线未必重合未必重合弯道主流线一般在弯道上游过渡段偏近凸岸,进入弯道后逐渐向凹岸转移,至弯顶稍上部位紧贴凹岸,主流逼近凹岸的位置叫“顶冲点”,自顶冲点向下相当长的距离内,主流贴近凹岸一.弯道纵向水流2. 主流线随流量变化规律与“低水傍岸,高水居中〞相应,顶冲点位置随流量变化规律是“低水上提,高水下挫”,低水时顶冲点在弯顶附近,高水时弯顶以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惯性有关低水傍岸,高水居中低水傍岸,高水居中”.一.弯道纵向水流3. 影响主流线位置的因素ü上游河势的变化势必引起下游主流线的变化ü河道平面形态河道规则平顺,则主流线位置变化就不大üH、J、n沿横断面分布变化,流速必随之变化,从而影响主流线位置。
一.弯道纵向水流4. 纵向比降J弯道凹岸水面为上凸曲线,凸岸水面为下凹曲线弯道上段J凹
一般地,与当地纵比降属同一数量级一般地 J Jy黄河 (2~3)×10-4 (1~1.5)×10-4长江 (0.2~0.5)×10-4 (0.1~0.25)×10-4若取h=10m,R=5000m,C50,那么为同数量级.二、 弯道环流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弯道横向环流形成的力学原因取微小单位水体来分析离心力向凹岸:单位水体的纵向流速离心力向凹岸:单位水体的纵向流速UxUx自水面向下自水面向下逐渐减小,故单位水体所受离心力,从水面向下减小逐渐减小,故单位水体所受离心力,从水面向下减小压力差指向凸岸:水面横比降产生的同一单位水体的压力差指向凸岸:水面横比降产生的同一单位水体的向心分力向心分力 即压力差即压力差P2-P1P2-P1自水面向河底均匀分布自水面向河底均匀分布二、 弯道环流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形成原因离心力与压力差的合力在表层指向凹岸,在底层指向凸岸从而在合力作用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由于水流连续性,凹岸一侧水流插向河底,凸岸一侧水流上升,于是形成横断面上的投影为一封闭的循环流动,即横向环流。
二、 弯道环流横向水流横向水流横向水流横向水流UyUyUyUy计计算公式算公式算公式算公式取一微小六面体dxdydz来观察,外力有:压力摩阻力离心力横向动力平衡方程为 .二、 弯道环流横向水流横向水流横向水流横向水流UyUyUyUy计计算公式算公式算公式算公式横向动力平衡方程为横向动力平衡方程为 二维弯道环流运动方程二维弯道环流运动方程.二、 弯道环流罗罗卓夫斯基卓夫斯基卓夫斯基卓夫斯基代入假定横向动量交换系数等于纵向动量交换系数.二、 弯道环流对某一预定的相对水深,已知谢才系数C,则横向流速Uy与水深h、垂线平均流速V成正比,与弯道曲率半径R成反比当C≥50时,公式可简化为通过数值积分绘制成表或曲线.二、 弯道环流弯道弯道弯道弯道环环流流流流强强度与旋度度与旋度度与旋度度与旋度绝对环流强度Uy相对环流强度环流旋度取K=0.4查曲线得近底环流强度大于近水面,因此底部环流对泥沙的作用要强于表层环流近底环流旋度强于表层,更甚于环流强度一、悬移质横向输沙弯道环流横向输沙不平衡.一、悬移质横向输沙凹岸冲刷凹岸深槽凸岸淤积凸岸浅滩弯道环流作用.垂线各点环流旋度不同,中间某点Uy=0,该点以下越近河底,横向流速Uy越大,而纵向流速Ux越小,因而旋度较大。
结果将使Uy=0以下越近河底的泥沙到达凸岸的位置越靠上游因泥沙粒径上细下粗,故凸岸淤积的泥沙靠上游部分粒径较粗,靠下游部分粒径较细二、悬移质粒径及含沙量分布.二、悬移质粒径及含沙量分布ü由于凹岸接受上层水体,其流速较大而含沙量少,悬移质粒径细,故悬浮指标较小;凸岸恰好相反,故悬移质含沙浓度垂线分布为凹岸比凸岸均匀的多ü横断面上流速峰值靠近凹岸,含沙量和粒径峰值靠近凸岸二、悬移质粒径及含沙量分布自凹岸向凸岸,排序,弯曲河流所特有的分布规律为:流速为什么不是最大?.三、水流挟沙力ü洪水期水流挟沙力大于枯水期ü洪水期,弯顶附近水流挟沙力比其他部位尤其比过渡段大,枯水期,过渡段水流挟沙力最大,弯顶最小ü弯道挟沙力大于直道.四、推移质运动当弯道曲率半径小,横向环流强,底部螺旋流旋度大时,离开凹岸的推移质可被带到本弯道的凸岸淤积否则,大部分推移质将被带到下游过渡段,并为下一弯道环流带到下一弯道凸岸淤积凹岸向凸岸运动一、凹岸崩退,凸岸淤长弯曲性河流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河床自动调整作用,使纵向输沙不平衡引起的河床变形朝停止方向发展而横向输沙不平衡所导致的河床横向变形〔凹冲凸淤〕并非朝停止方向发展,而是始终存在。
弯道段的横向输沙不平衡 :凹冲凸淤,河床发生横向变形纵向输沙基本平衡:凸岸的堆积和凹岸的冲刷在数量上应接近相等,宽深比基本保持不变.二、弯道的发展和消亡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使弯道平面上发生位移,因主流抗冲点位于弯顶下游侧凹岸,及凹岸弯道下半部和凸岸弯道上半部为水流加速区所以,凹岸崩退在下半部最严重,凸岸上半部冲刷而下半部淤积严重其结果将使的整个河弯向下游蠕动河弯也越来越趋于弯曲二、弯道的发展和消亡自然裁弯自然裁弯撇弯和切滩撇弯和切滩若河岸组成物质不均匀,或由于其他原因,相邻河弯向下游蠕动速度不同,以致同一岸相邻弯顶的间距逐渐缩短,形成几乎封闭的河环河环的终点和起点的距离很近称狭颈狭颈两端水位高差很大,一遇漫滩水流,即可能冲开而发展成新河1〕当凹岸土质很不均匀,河弯发展受到限制,形成曲率较大的锐弯时,往往在凹岸出现撇弯现象,主流改趋凸岸凹岸逐渐淤积,而凸岸边滩则相应切削2〕若遇连续数年小水,凹岸崩退较远,凸岸形成广阔而平坦的边滩却来不急相应上升,在这种锐弯低滩条件下,一遇较大洪水,主流容易切滩趋直,相应凹岸发生撇弯 使河长缩短和曲率减小.三、弯道的纵向变形弯道段深槽和过渡段浅滩在年内发生相互交替的冲淤变化。
弯道段深槽和过渡段浅滩在年内发生相互交替的冲淤变化枯水期 过渡段浅滩冲刷 弯道段深槽淤积洪水期 浅滩淤积 深槽冲刷弯道段深槽使主流顶冲和环流发展的产物,断面深窄,过渡段浅滩使主流过渡和弯道环流正反交替的产物,断面宽浅四、影响弯道演变的因素ü主流线和顶冲点位置的变化,流量及河岸物质的抗冲能力,主流线和顶冲点位置的变化,流量及河岸物质的抗冲能力,影响弯道发展的方向和强度影响弯道发展的方向和强度ü水流含沙量及泥沙级配,滩地植被对弯道演变有一定影响水流含沙量及泥沙级配,滩地植被对弯道演变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