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07版鲁人必修五).doc
4页《逍遥游》教案 第二课时 一、疏通、翻译课文第一段 冥: 怒: 垂: 徙: 天池: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二、疏通、翻译课文第二段 志: 抟: 扶摇: 野马: 其……其: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三、疏通、翻译课文第三段 且夫: 覆: 胶: 培: 莫之夭阏: 图: 南: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计划南行 四、疏通、翻译课文第四段 决(xuè): 枪(qiāng): 则:或 控: 奚以••••••为: 适: 莽苍: 反: 果然: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五、疏通、翻译课文第五段 知: 年: 奚以: 晦朔: 冥灵: 众人: 匹: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六、疏通、翻译课文第六段 是: 穷发: 冥海: 修: 绝: 且: 奚适: 仞: 下: 至: 辩: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
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七、疏通、翻译课文第七段 效: 比: 而: 征: 犹然: 誉: 劝: 非: 数数然: 虽然: 待: 八、疏通、翻译课文第八段 若夫: 乘: 正: 御: 辩: 且: 恶: 理解: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主要内容归纳】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当堂练习】翻译下面句子,体会其句式特点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5)、之二虫,又何知?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复习巩固】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大小之辩也 [4]御六气之辩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2、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而后乃今培风 [2]犹有所待者也 [3]而征一国者 [4]我决起而飞 [5]枪榆枋而止 [6]行比一乡 [7]奚以知其然也 [8]腹犹果然 [9]抟扶摇 [10]若夫乘天地之正 3、解释多义词 之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斯 [1]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下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上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4、文言句式 去以六月息者也。
之二虫又何知! 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