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寄生虫学:官方名解集-redtide edition.doc
3页1. 共生symbiosis: 任何生物,在其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或终生与另一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生活的关系,即称为共生共生关系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种2. 共栖 commensalism :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二者之间并无相互的生理依赖,这种共生关系成为共栖携播 phoresis)3. 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受益并且相互依赖,这种共生关系称为互利共生白蚁与鞭毛虫)4. 寄生 parasitism: 共生关系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共生关系称为寄生5. 寄生虫 parasite:寄生关系中,获利一方称为寄生虫通常size小】6. 宿主 host:寄生关系中,受害一方为宿主通常size大】7. 终宿主 definitive host: 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8. 中间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第一,第二中间宿主)9. 保虫宿主(储蓄宿主,储存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可以同时侵染脊椎动物和人类,可由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10. 转续宿主transport host:某些寄生虫侵染非适宜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而是长期停留在幼虫阶段,当有机会侵入正常宿主时,便可发育为成虫该非适宜宿主对于寄生虫起到转运作用,故称转续宿主肺吸虫@鼠,细粒棘球绦虫@人)11. 生活史 life cycle: 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和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包括:l 寄生虫感染期侵入宿主的途径l 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及定居l 离开宿主的方式l 发育过程所需宿主或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环境12. 直接生活史 direct life cycle:不需要中间宿主,(以蠕虫为例)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直接感染人,成为直接生活史13. 间接生活史 indirect life cycle:需要中间宿主,(以蠕虫为例)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14. 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传播病原体的阶段成为带虫者阶段15. 感染阶段 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多个阶段,其中能使人体感染的极端成为感染期或感染极端16.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免疫力正常的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如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等17. 隐性感染 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也不能用常规涂片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现象18.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parasitic zoonoses:有些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9. 世代交替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有些原虫的生活史需要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20. 异位寄生 ectopic parasitism: 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和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21. 幼虫移行症 larva migrans: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形态,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病变,形成幼虫移行症包括:l 内脏幼虫移行症:在内脏窜扰,引起内脏器质性病变l 皮肤幼虫移行症:在皮下移行,皮下出现匐行疹或游走性皮下包块22. 自然疫源性 natural endemic focus: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不依赖人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这类不需要要人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
人进入该地区后可传染给人,这种地区成为自然疫源地23. 非消除性免疫 non-sterile immunity: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次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由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如果用药驱虫后,宿主的免疫力随之消失包括疟疾的“带虫免疫”和血吸虫的“伴随免疫”24. 带虫免疫 premonition:(for 疟疾only)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多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次侵染其血液中长期存在低水平的疟原虫血症而不发生临床症状此种免疫力维持有赖于反复感染的过程25. 伴随免疫 concomitant immunity:(for血吸虫only)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可对再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主要表现在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对再感染产生的免疫成为伴随免疫26. 免疫逃避 immune evasion:寄生虫与宿主长期适应过程中,某些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后,有些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而继续生存、发育、繁殖,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机制包括解剖位置隔离,表面抗原的改变,宿主免疫抑制。
27. 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虫的微丝蚴在外周血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于患者的肺毛细血管内,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液中两种丝虫的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班氏吴策线虫微丝蚴为晚10点至次晨2点,马来布鲁线虫微丝蚴为晚8点至次晨4点28. 丝虫热 filarial fever:丝虫感染后,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有些患者仅有寒热而无局部表现丝虫热为免疫介导,多伴随淋巴管炎综合了书与课件)29. 象皮肿 elephantiasis:晚期丝病的最常见体征虫多发于下肢和阴囊,也可发于上至、阴茎、阴唇、阴蒂、乳房等处注:初期淋巴液肿、继而纤维化而如象皮上下肢肿见于两种丝虫病、生殖型仅于班氏)30. 尾蚴性皮炎 cercarial dermatitis:由(禽类、兽类以及寄生人体的)血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引起的超敏反应成为尾蚴性皮炎亦称:稻田性皮炎【@稻田】or游泳者痒【因游泳而感染】)(由p144以及前述血吸虫部分总结)31. 滋养体 trophozoite:原虫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通常具有运动、摄食功能,为原虫生长、发育和(无性)繁殖阶段。
32. 包囊 cyst:原虫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处于静止状态,可为感染阶段或慢性感染形式33. 再燃 recrudescence:疟疾初发停止后,再无感染情况下,仅由体内残存少量红内期的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打量繁殖而导致疟疾再次发作可能与宿主抵抗力下降或抗原变异有关34. 复发 relapse: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且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与间日疟及卵形疟原虫的肝内休眠子有关35. 虫卵肉芽肿 egg granuloma:在组织中沉积的血吸虫卵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经卵壳的微孔渗入宿主组织中,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给Th细胞,后者再次受抗原刺激后募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浆细胞趋向、聚集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属于IV型超敏反应36. 虫媒病 arbo-disease:由节肢动物生物性传播的疾病37. 机械性传播 mechanical transmission:节肢动物对病原体只起携带、输送的作用,机械地从一个宿主传给另一个宿主,病原体可以附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口器或通过消化道散播,但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不发生变化。
蝇、蟑螂等)38. 生物性传播 biological transmission: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与繁殖的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蚊、蜱等)39. 变态 metamorphosis:从卵到成虫期的发育过程中,所有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以及行为和本能上一系列变化的总和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40. 完全变态 complete metamorphosis:生活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每个阶段形态和生活习性明显不同蚊、蝇、白蛉、蚤等)41. 不完全变态 incomplete metamorphosis:生活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形态较小、体色较淡,内部器官未发育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