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绝望”中的呼号.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23304086
  • 上传时间:2021-12-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2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绝望”中的呼号“绝望”中的呼号 摘要:《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又一创作高峰,其末尾的修改自初版本后即成“定稿”,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修改本”,它对提升作品的整体价值有深刻意义,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巴金先生的遗愿,以此作为欣赏和研究的“底本” 关键词:《寒夜》; 末尾; 修改本 《寒夜》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作者自己“颇喜欢”的小说①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俨如史诗般使人激动、历久难忘”②,被誉为“巴金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③,是与作者的精心修改密不可分的特别是末尾处的修改,不仅对人物的典型意义添加了不少分量,也使整个小说的内涵更加深广,为我们全面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一 《寒夜》创作始于1944年初冬的一个晚上,由于作者当时住在重庆,防空警报不时响起,写了几页被迫放下,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才继续写作,但仍未写完,即将这部分稿子先期刊于上海的《环球》杂志,共三期(1945年第4-6期)因该刊于1946年3月停刊,致使巴金未能脱稿,直到当年6月巴金回到上海写完八章,并交由李健吾主编的《文艺复兴》连载,最终于1946年12月31日全部写完,《文艺复兴》也于1947一月出版的第二卷第六号刊出,这就是版本学上的“初刊本”。

      《寒夜》的单行本即“初版本”是作为“晨光文学丛书”(赵家璧主编)之一种,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于1947年3月出版的由于初刊本是边刊边写,写写停停(前后历时两年多,其间还插写了另一部小说《第四病室》),艺术上难免有些粗糙,所以在出版这个单行本时,巴金作了很多修改,约有500处,其中包括对末尾的增添即在初刊本的最后一句“夜的确太冷了”之后,紧接着加上了“她需要温暖自此以后,包括上海晨光出版公司于1948年1月再版的《寒夜》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各种版本,计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1月出版的“新文艺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8月出版的“文集本”(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四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的“选集本”(收入《巴金选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的“人文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全集本”(收入《巴金全集》第八卷),都保留了这处重要修改由于《巴金全集》的《出版说明》规定了凡曾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版《巴金选集》(十卷本)的作品,一律“据《选集》排校”,因而有学者认为《巴金全集》收入的《寒夜》“可以认为是作者最后一次定稿本”④还须说明的是,除初版本的修改外,1960年底巴金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时还对《寒夜》做过一次较大修改,约200处,仍以“她需要温暖”结束。

      这次修改后的《寒夜》收入了《巴金文集》第十四卷,即“文集本”一句话,《寒夜》结尾处自初版本增加了“她需要温暖”这五字以后,就再也没有变动过了而且巴金在1980年12月27日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提到有一位西德女学生在研究《寒夜》时给他写信询问“会不会把几个主角描写修改”,他的回答是“‘我不打算修改’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〇年编印〈文集〉最后两卷的时候这篇文章还说道:“我去年六月在北京开会,空闲时候重读了收在〈文集〉十四卷中的〈寒夜〉我喜欢这本小说,我更喜欢收在〈文集〉中的这个修改本着重号为引者加)总之,将“她需要温暖”作为《寒夜》最后的结束虽出自于初版本而不是手稿本、初刊本,却是作者最终的意愿正如巴金研究专家周立民博士所说,从1947年1月的初刊本到1947年3月的出版本“也不过三个月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巴金居然又对初刊文做了润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还处在创作状态中,这次修改是创作活动的延续,所以《寒夜》的初版本实际上是作者对其在第一次写作中未尽完美之处的进一步细化和修补”⑤着重号为引者加) 二 既然这种修改“是创作活动的延续”,且最终成为巴金自己“更喜欢”的“定稿本”,那我们就必须追寻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将“夜的确太冷了”的结尾改为“她需要温暖”呢? 曾有学者对此作过探讨,如金宏宇、彭林祥认为:“在小说的结尾‘夜的确太冷了’之后,初版本增补了‘她需要温暖’(尾声),这里又突出了对树生的同情”,进而引述莫名奇、耿庸等人当时批评《寒夜》的文字和巴金在《寒夜》初版后记中的“回应”分析说:“作品的〈尾声〉中最后一句的修改也与这次批评有关……作者尽管没有在小说的最后照批评家的吩咐加一句‘哎哟哟,黎明!’却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和对黎明时刻的向往和呼唤。

      增补一句‘她需要温暖’,正是为了体现这一意向⑥应该说,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因不是专文研究,未及从作品本身进行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所以结论稍显笼统换言之,要追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结尾,也就是要回答“她”(曾树生)为什么“需要温暖”的问题 依据最后的“定本”,曾树生被作者定义为“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⑦,是一个性格复杂、本性善良的多面体:她既是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现代女性,又是冲破封建礼教的“不孝顺”的儿媳;既是追求现实物质享受的女人,又是始终不忘贫困丈夫的妻子,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独特的艺术典型也许正是由于她的“多面性”,在近三十多年发表的研究《寒夜》的200余篇论文中,对曾树生的判定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受到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努力适应这个黑暗社会的潮流的人”⑧,还有人认为她是“巴金艰难无望的战争年代所持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代言人”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曾树生是一个无所爱、在精神上流浪着的女人,象征着新生和激进……喊出了‘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声音”⑩曾树生同汪文宣、汪母一样,都是作者认定的“受了害的好人”,说“我同情她和同情她的丈夫一样,甚至超过我同情她的婆母”。

      理想的破灭、家庭的矛盾、现代女性的追求,再加上作品自始至终笼罩着的那个由日本侵略者强加的残酷战争和由蒋介石政权操控的黑暗社会,曾树生以及千千万万像“曾树生”这样的“小人物”难道不应该走出“寒夜”,起来反抗“什么事情都没有变好,有的反而更坏”的腐朽统治,推翻那个“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的黑暗社会吗?如此看来,作者以“她需要温暖”作结,不只是语言逻辑上的自然形成(因为前一句是“夜的确太冷了”),从人物塑造上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一来,既使曾树生“这一个”人物更加典型化,又给整部作品增加了新的内涵,即对“温暖”和黎明的呼唤,对旧制度的“绝望”和对旧社会的控诉请看作者自己的剖白: 这些年我常说,《寒夜》是一本悲观、绝望的小说小说在《文艺复兴》上连载的时候,最后的一句是“夜的确太冷了”后来出版单行本,我便在后面加上一句:“她需要温暖”意义并未改变其实说悲观绝望只是一个方面我当时的想法自己并未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我虽然为我那种“忧郁感伤的调子”受够批评,自己也主动作过检讨,但是我发表《寒夜》,明明是在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我指出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彻底溃烂,不能再继续下去旧的灭亡,新的诞生;黑暗过去,黎明到来。

      从上述自述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悲观绝望”是批评者们强加给《寒夜》的帽子,作者是并不认可的,他始终相信旧制度旧社会“一定要灭亡”,新社会新时代必将到来何况他早在1935年就说过:“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所以他在《谈〈寒夜〉》的末尾情不自禁地写道:“我怀着多么悲痛的心诅咒过旧社会,为那些人喊冤叫屈现在我却万分愉快,心情舒畅地歌颂像初升太阳一样的新社会那些负屈含冤的善良的小人物要是死而有知,他们一定会在九泉含笑的 三 我们还可以根据巴金先生一以贯之的创作思想,继续追寻他在《寒夜》末尾加上“她需要温暖”的深刻意义 首先是作者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爱的体现仁者爱人”,所以巴金主张“写人,得接近人,关心人,了解人,而且爱人”虽然他多次说“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但最终指向则是对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人的“全同情”,因为“使他们受苦的是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同情当然来源于爱,作者对他们的每一笔描写都浸染着大爱之心,以至有人认为《寒夜》是“最伟大的爱的故事因为爱能够超越愤怒”,评价作者是“深具同情心的写实主义者”。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曾树生形象的塑造上作品最后写她从方太太家出来时,采用强烈的对比和一连串的疑问,既强化了“寒夜”带给曾树生的冷,又把作者对这个悲剧人物最终命运的担忧和同情隐含在字里行间 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就是到了明天,她至多也不过找到一 个人的坟墓可是她能找回她的小宣吗?她能够改变眼前的一切吗?她应该怎么办呢?走遍天涯海角去作那些明知无益的找寻吗?还是回到兰州去答应另一个男人的要求呢? 面对曾树生这个有过理想、敢爱敢恨的善良女性,读者在被作者运用散文笔法抒写的强烈感情深深打动和感染的同时,便自然而然地同作者一样,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在这样严酷的“寒夜”中为什么“她需要温暖” 二是作品中的真实同生活中的真实的一致巴金先生写小说如同他写散文一样,总是“把心交给读者”,也就能特别地感动人心他说过写《寒夜》就像“在作品中生活”,汪文宣身上“也有我自己”,比如“汪文宣同他的妻子寂寞地打桥牌,就是在我同萧珊之间发生过的事情”,以至在上海续写小说时“一拿起笔我也会进入《寒夜》里的世界”,可见作家完全沉浸在客观事实的艺术复现而不是故事情节的向壁虚构中,使得这种散文式的写法所形成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一致”尤为感人至深,小说结尾以“她需要温暖”结束,便是突出的例子。

      三是通过不断修改,使作品“以最好的形式出现”巴金是一位坚持和重视修改的作家,几十年间“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不知改了多少遍”,并执拗地认为“这是作家的权利,因为作品不是试卷,写错了不能修改”,而且“我的作品是要与读者见面的,我愿意以最好的形式出现”所以他的大多数作品都修改过,例如《家》就“改动了七八次”,作家对此自谦道“这是由于我不是文学家,只能在实践中学习”对于《寒夜》的修改,巴金先生在“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海的梦〉》一文中也曾专门谈及他针对英译本《寒夜》译者序言中所谓解放后“迎合潮流修改”、因而根据旧版翻译的说法,针锋相对地反驳道:对《寒夜》的两次修改,都是依据“一九四四、一九四五两年我在重庆民生路生活的情景”,“增加了一些细节,只是为了把几个人物写得更完整些譬如树生离开重庆的凌晨和丈夫的楼口分别,她含着眼泪扑到他的身上去吻他后来她回重庆探亲,听说丈夫已经死去,又记起了楼梯口分别的情景,她痛苦地想道:‘我要你保重,为什么病到那样还不让我知道呢?’这更能说明我心目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据金宏宇、彭林祥《〈寒夜〉版本谱系考释》一文统计,单是“有关树生的内容有80余处改动”,认为“这次修改最重要的是突出了曾树生的复杂的性格”,也“更加让人产生同情”,“她对文宣的爱更深了,也更真挚了,树生与汪母的矛盾方面,也刻画得更加细致,更加令人深思”,“甚至她抛夫别子的行为也让读者能够理解”。

      如上所述,对结尾的改动无疑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总之,《寒夜》通过修改,既使所写的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丰富,也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大为提升,即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所说:“这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是巴金继《家》,《憩园》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水平发挥”遗憾的是,一些研究者却对修改本《寒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坚持认为《寒夜》的最后一句应该是“夜的确太冷了”,如顾彬在谈到马立安高利克分析《寒夜》时说,“根据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夜的确太冷了’,他将小说的标题改为单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