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记叙文和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答题技巧.docx
3页中考语文记叙文和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8. 为文章拟标题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 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 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 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答:“某某”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 思1.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②递进式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