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氢(气)实验作业指导书.doc
11页作业指导书页码:第 1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 年1 月1 日氯化氢的测定1、 方法依据固定污染源 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贡分光光度法 HJ/T27--19992、 适用范围2.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氯化氢测定2.2在无组织排放样品分析中,当采气体积为60 L时,氯化氢的检出限为0.05 mg/m3,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16 mg/m3~0.80 mg/m3;在有组织排放样品分析中,当采气体积为lOL时,氯化氢的检出限为0. 9 mg/m3,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3.0 mg/m3~24 mg/m3 2. 3在本标准规定的显色条件下,当采气体积为100 L时,氟化氢(HF)浓度高于0.2 mg/m3,硫化氢(H2S)浓度高于0.1 mg/m3,以及氰化氢(HCN)浓度高于0.1 mg/m3时,将对氯化氢的测定产生干扰3、 测定原理 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化氢(HCl)吸收溶液中的氯离子和硫氰酸汞反应,生成难电离的二氯化汞分子,置换出的硫氰酸根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橙红色硫氰酸铁络离子,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反应式为: 2Cl+Hg (SCN )2→HgCl2 + 2SCN -- SCN一+Fe3+→Fe(SCN )2+ (橙红色)作业指导书页码:第 2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 年1 月1 日4、 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去离子水 4.1氢氧化钠 4.2硫氰酸汞4.3硫酸铁铁:[NH4 Fe(SO4)212H20] 4.4氯化钾:优级纯,于110℃烘干2h 4.5高氯酸:p=1.76 g/ml 4.6无水乙醇 4.7硫氰酸汞一乙醇溶液:c=0.04 g/100 m1 称取0.04 g硫氰酸汞(4.2),用无水乙醇(4.6)配成100 ml溶液,放置一周后将上清液吸至另一棕色细口瓶中备用 4.8高氯酸溶液:1+1.5 用量筒量取高氯酸(4.5)50ml,缓慢倒入75 ml水中,搅拌均匀后装入干净的试剂瓶中 4.9硫酸铁铁溶液:c=3.0g/100 ml。
称取3.0 g硫酸铁铵(4.3),用高氯酸溶液((4.8)溶解并稀释至l00 ml,如混浊应过滤 4.10氢氧化钠吸收液:c(NaOH)=0.05 mol/L 称取氢氧化钠(4.1)2.0 g,溶于1000ml水中作业指导书页码:第3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 年1 月1 日 4.11氯化钾标准储备液:c(KCl)=1000 g /ml 称取2.045 g氯化钾((4.4)溶解于水,移入1 000 ml容量瓶中,用氢氧化钠吸收液(4.10)稀释至刻度,摇匀 4.12氯化钾标准使用液:c(KCl)=10.0 g/ml 移取10.0 ml氯化钾标准储备液(4.11)于1000m容量瓶中,用氢氧化钠吸收液(4.10)稀释至刻度,摇匀 4.13乙酸纤维微孔滤膜:0.3 m5、 仪器和设备 5.1分光光度计 5.2具塞比色管:10 ml 5.3采样仪器 参照GB 16157-1996中9.3配置采样装置 5.3.1有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5.3.1.1采样管 用硬质玻璃或氟树脂材质,具有适当尺寸的管料,并应附有可加热至120 ℃以上的保温夹套。
5.3.1.2滤膜夹:尺寸与滤膜((4.13)相配 5.3.1.3样品吸收装置 多孔玻板吸收瓶,50 m1作业指导书页码:第4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年 月 日 5.3.1.4流量计量装置 见GB 16157-1996中9. 3. 6 5.3.1.5抽气泵 见GB 16157-1996中9. 3. 7 5.3.1.6连接管 用聚四氟乙烯软管或内衬聚四氟乙烯薄膜的硅橡胶管 5.3.2无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5.3.2.1引气管 用聚乙烯软管或聚四氟乙烯软管,头部装接一玻璃漏斗 5.3.2.2样品吸收装置 多孔玻板吸收管,10 ml 5.3.2.3滤膜夹、流量计量装置、抽气泵、连接管参见5. 3. 1相应部分6、 样品 参考GB 16157-1996中9.4部分采集样品 6.1有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1.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 16157-1996中9.1.1和9.1.2设置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6.1.2连接采样装置作业指导书页码:第5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年 月 日 参照GB 16157-1996中9.3图28,按采样管、滤膜夹、吸收瓶、流量计量装置、抽气泵的顺序连接好采样装置,并按GB 16157-1996中9.4的要求检查其气密性和可靠性 6.1.3采集样品 串联两支各装25 ml氢氧化钠吸收液((4.10)的多孔玻板吸收瓶(5.3. 3),以 0.5 L/min流量,采样5 ~30 min在采样过程中,根据排气温度和湿度调节采样管保温夹套温度,以避免水汽于吸收瓶之前凝结 若排气中含有氯化物颗粒性物质,应在吸收瓶之前接装滤膜夹,否则可不装滤膜夹 6.2无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2.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 16297-1996中附录C的规定,确定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位置,或按其他特定要求确定采样点 6.2.2环境空气样品采集 按引气管、滤膜夹、吸收管、流量计量装置、抽气泵的顺序连接好采样装置,并检查其气密性和可靠性将0.3 m滤膜(4.13)装在滤膜夹(5. 3.2)内,后面串联两支各装5 ml吸收液(4.10)的吸收管(5.3.3),以1 L/min流量采气30~60 min。
长时间采样,需适当加水补充水分蒸发 6.3样品保存作业指导书页码:第6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年 月 日 如果样品采集后不能当天测定,应将试样密封后置于冰箱3 ~5 ℃保存,保存期不超过48 h7、 分析步骤7.1校准曲线的绘制7.1.1标准系列的配制取8支10 ml干燥的具塞比色管(5.2)按下表配制标准色列: 管 号01234567氯化钾标准使用液(ml)00.200.400.600.801.001.502.00吸收液5.004.804.604.404.204.003.503.00氯化氢含量(g)02.04.06.08.010.015.020.07.1.2显色在上述各管((7.1.1)中加3.0%硫酸铁铵溶液((4.9)2.00 ml,混匀,加硫氰酸汞一乙醇溶液(4.7 )1.00 ml,混匀在室温下放置20~30 min,于波长460 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各管的吸光度A7.1.3将上述系列标准溶液测得的吸光度A(7.1.2)扣除试剂空白(零浓度)的吸光度A。
便得到校正吸光度Y以校正吸光度Y为纵座标,以氯化氢含量X (}cg)为横座标,绘制校准曲线,并计算校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Y= a + bX )7.2样品测定作业指导书页码:第7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年 月 日7.2.1无组织排放样品的测定采样后,将第一、二吸收管的样品溶液分别转移入两支10 ml干燥的具塞比色管(5.2)中,用少量吸收液(4.10)洗涤吸收管,洗涤液并入比色管,稀释至10 ml,摇匀从各管吸取适量溶液于另两个比色管中,加吸收液(4. 10)至5.00 ml,以下步骤按(7.1.2)进行分光光度测定7.2.2有组织排放样品的测定将吸收后的样品溶液分别转移入两支50ml容量瓶中,用少量吸收液(4. 10)的洗涤吸收瓶,洗涤液并入容量瓶,然后用吸收液(4.10)定容摇匀后从各瓶吸取适量样品溶液,分别置于10 ml干燥的具塞比色管(5. 2)中,加吸收液(4.10)至5.00 ml以下步骤按((7.1.2)进行分光光度测定8、 结果计算 8.1样品中的氯化氢浓度计算 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样品中氯化氢浓度按下式计算: 氯化氢(HCI, mg/m3)= 式中:W1 、W2—分别为从第一、二吸收管所取样品溶液中氯化氢含量,f V1、V2—分别为测定时从第一、二吸收管中所取溶液的体积,ml; Vt—定容体积,ml; Vnd—标准状况下的干采气体积(0℃,101.325 kPa),L。
按GB 16157-1996中10.1或10.2计算Vnd作业指导书页码:第8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 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年 月 日 8.2氯化氢有组织排放的“排放浓度”计算 按GB 16157-1996中11.1.2或11.1.4计算氯化氢的“排放浓度” 8.3氯化氢有组织排放的“排放速率(kg/h)”计算 按GB 16157-1996中11.4计算氯化氢的“排放速率" 8.4氯化氢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计算8.4.1按下式计算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氯化氢平均浓度 式中:C—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氯化氢平均浓度; Ci—一个样品中的氯化氢浓度; n—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采集的样品数目8.4.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算 按GB 16297-1996附录C中C 2. 3计氯化氢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9、 注意事项 9.1由于分析时所用的试剂及去离子水均含有微量cl-,使试剂空白液吸光度较高。
9. 2在采集无组织排放样品时,滤膜夹与第一吸收管、第一吸收管与第二吸收管之间不可用乳胶管连接,应采用聚四氟乙烯或聚乙烯塑料管以作业指导书页码:第9页,共9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 次修订文件名称:氯化氢测定发布日期:2016年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