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物抒情不即不离——骆宾王《在狱咏蝉》鉴赏.docx
12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借物抒情,不即不离——骆宾王《在狱咏蝉》鉴赏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①;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②,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③,将④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⑤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⑥,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⑦蝉声唱,南冠⑧客思深 不堪玄鬓⑨影,来对白头吟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解释】 ①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 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③曩时:前时 ④将:抑或 ⑤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⑥缀诗:成诗 ⑦西陆:指秋天 ⑧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⑨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⑩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小序鉴赏】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现在通行的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姬奭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骆宾王以蝉喻己,顾影自怜,正是感物联类,情以物迁从骆宾王作于同时期的《萤火赋序》中也可印证此论断:“物有感而情动,迹或均而心异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诗人的体验说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自然之物的某种同构对应诗人咏蝉之妙,不仅在于符合同构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在于蝉意象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诗歌鉴赏】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而且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骆宾王《在狱咏蝉》就是借蝉的这种品行, “寓情于物”,抒情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任侍御史的骆宾王,“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哀弱羽之飘零”,清幽凄切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句法上是对偶,写法上是起兴,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最喜炎热的盛夏的蝉,渡过了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到如今,白露既降,金风飒飒,已临近它生命的尽头,鸣声自然会变得凄切而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人生天地间,无异匆匆过客;仕途多风波,尤其宦游之人因此,遭逢厄运闻蝉鸣,怎能不起悲怆而客思深重?这样,在“西陆蝉”(秋蝉)与“南冠客”(囚犯)之间,无形中就建立起了一种沟通细心体味,不难发现二者的契合点:时运不济!以下诗句,就是这种感情的进一步表露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并由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竟至入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颗忠爱之心白头吟”,在这里有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意在言外,含蓄曲折此联是以“己”的角度写蝉,又是从蝉的形态写己,蝉与己相应,互为表里,心与物相融 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欲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酬,心迹难明两句对仗工稳,句句咏蝉,句句喻己蝉与己,浑融为一,“寄托遥深”,自然无痕 尾联主要写己,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不正像诗人品性高洁,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吗?“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屈原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己”相契合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意象介绍】 “蝉”在诗歌中的意义 我国古代先民早就注意到了蝉这种昆虫,认识了它的不同种类、生活习性及与气候、节令的关系等蝉作为物候性表征出现在诗文里,成为悲秋的一种常见意象如在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又如:“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寒蝉之鸣,不仅报道了秋天的到来,与白露、秋风、大雁、霜菊等物候性景物共同组成了最具普遍意义的秋景图,而且感发着士人的家国之思、漂零之感中国古代文人对季节的更替、景物的变迁非常敏感,所谓“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草长莺飞的阳春烟景,自然可令人心旷神怡;一片落叶,一声蝉鸣,亦往往能引动愁情高树蝉声入晚云,不惟愁我亦愁君”(雍陶《蝉》)蝉这种物候性意象,在诗文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候节而鸣的蝉声,会使人想起“凉风起天末”;想起一年即将尽,岁华尽摇落;想起去国离家,别梦依稀候节而鸣的蝉声,会令志士伤惋,征夫伫立;会动闺人之夜悲,垂塞客之秋泣陶渊明在《己酉岁九月九日》写道:“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异,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静穆得超然心远的隐逸诗人尚且如此,汲汲于仕途功名的普通士人又何以堪?不同时代却又大致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们听到蝉鸣,都会感发大致相似的情感意向所以骆宾王在狱中听到“秋蝉疏引,发声幽息”,会情不自禁地“感而缀诗”骆宾王诗中的蝉,当然也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积淀了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 汉魏以来,许多文人曾作赋称颂蝉的美德如班昭《蝉赋》:“伊玄虫之微陋,亦摄生于天壤当三秋之盛暑,陵高木之流响融风被而来游,商焱厉而化往吸清露于丹园,抗乔枝而理翮班昭所写还停留在对蝉的自然品性的褒扬上,而到了三国时代曹植的笔下,则已大大地人格化了。
曹植《蝉赋》:“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噭噭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称颂蝉具有清素、淡泊、忠贞、耿介的品格又如西晋陆云《寒蝉赋并序》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以蝉形貌、习性比附人的美德,称赞蝉具有文、清、廉、俭、信五种美德从此,本属“微陋”之物的蝉在文人心目中更加完美起来,成为高洁人格的化身受到士人美化的蝉,其实正是对象化的士人自身,是士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骆宾王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蝉“票君子达人之高行”,在诗中称蝉“高洁”,其渊源所自,就是汉魏以来对蝉意象的人格化认同骆宾王咏蝉,是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来写而这两个特点,正好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志难申、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由于在诗前的序文中已铺叙了蝉的美德,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
方东树说:“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在狱咏蝉》即是这样的咏物上乘之作 【方法指导】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第一、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