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立脚点研究.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60050522
  • 上传时间:2022-02-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8.5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立脚点研究                    于泉蛟(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唯物史观作为对以往各种唯心史观的巨大变革,以及对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巨大超越,其内在的根据主要是唯物史观把其审视人类社会的立脚点立在了“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上,而“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的实质内涵,又主要是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至生产力等经济领域但是,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立脚点又绝不是单一的经济因素,而是在经济因素这一归根到底的决定因素基础之上,政治上层建筑和各种意识形态同样是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重要立脚点关键词: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立脚点B0-0 :A :1002-3240(2017)06-0041-05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用立脚点的不同区分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旧,是因为把立脚点立在了“‘市民’社会”上;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把立脚点立在了“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上。

      正是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立脚点出发,马克思创立了崭新的新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和对各种唯心史观的变革,使得人们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非常艰难而又特别弥足珍贵的思想一、人类社会首先,“人类社会”到底指谓什么呢?这个由人类自身所组成的群体结构其实质的内涵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可以标志、总括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呢?马克思对此对有着深刻阐述: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绝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①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2]就是说,人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因为人类社会永远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必然要表现为外在不同的阶段与形式———但是无论社会形式多么易变、多么不同,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人们的交互活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必然要相互作用,交互活动,结成一个紧密的群体,这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前提要件;二是人类由于交互活动所构成的紧密群体是特殊的群体,不是动物的群体,而是属于人类自己的群体,具有人类特征、特性的群体———人类社会所以,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特定社会形式:交换和消费形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制度、家庭、等级、阶级等,只能选择由一定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既定的社会形式,即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由一定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特定的社会形式那么,这些特定的社会形式:交换和消费形式、社会制度、家庭、等级、阶级等等又是指什么呢?以及由生产力的一定状况所带来的这些特定社会形式又具有什么内涵呢?前者,我们可以综合概括为各种社会关系,无论是交换还是消费,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家庭、等级、阶级等,都是由于人们交互活动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这一范畴可以容涵人们的各种交互活动,也正是人们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构成某一社会的复杂结构;后者,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这些社会形式———社会关系,则主要是指生产关系,也可以扩展开来,主要是指经济关系因为经济关系最能够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社会关系的实质。

      而经济关系的实质又主要是指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紧密相连,最能够表征人类社会的本质内涵所以,马克思总结道:“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1]我们首先看上文马克思原文中的第二句话,“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马克思用黑体字特别表明了“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就是说,生产关系的总和可以表征社会关系,社会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关系的总和,进而,由生产关系总和起来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本身是同意的还可以反过来看,所谓社会,其实质就是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进而,我们可以做出这样概括:唯物史观把立脚点立在人类社会上,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唯物史观把立脚点立在了社会关系上,进一步则是深深地立足于生产关系的总和基础之上。

      马克思仅仅抓住了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去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发展,并据此去区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这里所用的黑体字:“古典古代”、“封建”、“资产阶级”,一方面表明了这些社会的共性,都是生产关系总和;另一方面则指出了这些社会阶段的不同,古典古代社会主要是奴隶主和奴隶为主要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为主要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社会则主要是以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为主要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但是,无论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以及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生产关系总和,其背后都是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力在最为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着社会、决[来自WwW.lw5u.cOm]定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所以,我们更应看到马克思的第一句话:“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即,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构成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历史的最根本的立脚点在标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得到比较系统阐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1]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十分深刻、严肃,用“人生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一个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每日每时”、“现在和几千前”等话语突出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地位,没有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没有人们切实地从大自然中攫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力,人类社会就将无法存在,人类就会趋于灭亡所以,唯物史观把生产力作为审视人类社会历史的最底层、最深层的立脚点,是最为坚实不过了二、社会化的人类我们再来分析“社会化的人类”这一立脚点唯物史观把“社会化的人类”作为审视人类社会历史的立脚点,同样是有着坚实依据的,即人类自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重要因素,并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首要因素我们不仅从直白的意义上确定,如果没有了人类自身,也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且这里潜在的意蕴是,唯物史观之所以称之为唯物的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3],即,唯物史观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物,强调物质生产活动,看似物淹没了人,其实不然,而是始终强调人是物的主人,人自身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

      马克思对此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他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4]马克思在这里着重用了黑体字“主体”和“所有”,前者强调人是生产的主体,人本身是自己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人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后者强调的是人作为主体,其所有的关系和职能(即全部的社会关系和职能,特别是职能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生产力),不管其形式和表现如何,都会对物质生产发生决定作用所以,人作为主体及其关系和能力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要素,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兴衰成败唯物史观以人自身为立脚点是有着坚实根基的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出来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把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立脚点深深地立在了人及其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只有从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人,及其所从事的实际活动,在其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才能真正阐释由人所创造的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各种意识形态,才能够真正拨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种种之谜实质来说,人及其现实生活是一体的,人,首先得有血有肉有生命,而有血有肉有生命必然要体现为一定的生活,表现为一定的实际活动,只有在切实的实际活动和生活中,才能突出人是有血有肉和有生命的但是,这样的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也不能够成为与费尔巴哈所界定的人相区别的根据,如果仅停留于此,唯物史观是不能够创立的,也实现不了对以往各种唯心史观的变革,更实现不了对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超越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有血有肉、有生命的、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又做了进一步的界定,明确了唯物史观这一独特的、更为准确和坚实的立脚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1]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对“现实中的”个人做了明确界定: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尤其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并且,所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展开的对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所以,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才是人的根本特质对于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人,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的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出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了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不是处于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中的人,反过来,一定是处于特定的社会体系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人们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的人。

      而这些社会性的界限、前提和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只有在这些社性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即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人才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