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王宁版)串讲资料.doc
11页文字部分 文字附屬於詞彙 文字、詞彙連接的樞紐——形義統一 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本字、本義本字是指專為記錄某個詞所造的字,它的形體是以這個詞的某一義項為根據而造的 分析本義采用 “六書”中的前四書: A.眉 馬 星 息 B.目 刃 徒 牧 C.茅 孟 上 亦 D.月 雞 舂 耳 辨别要點:象形是獨體字,指事是獨體字加標志符號,會意、形聲都是合體字,辨别的關鍵在于其中有沒有表音的部件 辨别形聲字要特別注意找到位置特別的聲符:聞、徒、哀、穎、疆、賴、脩通過本字的結構分析本義 本義是與字形相貼切的、可以用文獻來證實的詞的義項 重點記憶經過演變現代漢字理據不明的字的本義,如: 春,甲骨文作 亦(亦),即“腋”字,從“大”,繪正面人形,兩個點指事腋下部位 舂(舂)從臼從午(杵本字)從廾,會雙手執杵而舂米之意 本義與古書的用字直接發生關系,因此這個概念是連接漢字與古漢語詞匯的樞紐 本義不僅與字形相貼切,并且應當在古代文獻中使用過: 伐:《左傳 • 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伐”指攻打《說文 • 人部》:“伐,擊也,從人持戈。
象以戈擊人,會“殺伐”之義 領、頸、項:都以頁作義符,其詞義都與頭部相關 領,指整個脖子《孟子 • 梁惠王上》: “天下之民皆引領望之矣 項,指脖子的後部《漢書 • 左雄傳》:“項背相望 頸,指脖子的前部,如“刎頸自殺”本字本義直接關系古書字用 因為有了本字與假借字的關系;才有了本義與假借義的關系 本字與借字必然有聲音關系,但學習時依據教材,明白就可以,不必強記古韻 錫—賜《春秋公羊傳 • 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錫者何?賜也錫”是一種金屬,這裏的“錫”是“賜”的借字,是“賜予”的意思錫”和“賜”同屬心母錫部,两者雙聲疊韻 考—拷《詩經 • 唐風 • 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考”的本義是“老”,這裏的“考”是“擊打”的意思,與“老”沒有關係,“考”是借字,本字應為“拷”考”和“拷”都是溪母幽部,屬雙聲疊韻關係分化字 爲了使文字更爲明確地記錄語言,人們會另造新字來分擔文字的記錄職能,這就是文字的分化分化前的多職能字稱為母字分化后的新造字稱爲分化字 借用其她字分擔母字職能——內(里面)-納(進入);女(婦女)-汝(你) 运用異體字分化母字職能——猶(猶豫)-猷(猷謀)重點放在造新字(多為形聲字)分擔母字職能。
借義分化:孰-熟(本義造新字),舍-捨(借義造新字); 引義分化:益—溢(本義與引申義分化);齊-劑(引申義與引申義分化); 廣義分化:受—授 要注意哪一個是母字,哪一個是分化字弄清母字和分化字各自承擔哪個意義 異體字——結構或寫法不同,音義及用法完全一樣的字,異體字都是本字 結構不同: 傘-繖(造字措施不同); 災—灾(構件選擇不同); 鹅—鵞(構件位置不同) 寫法不同: 決—决、册-冊、污—汙、宂—冗、竝—並、冰—氷、皂-皁 要注意簡體字與繁體字寫法的不同古代漢語采用繁體字詞匯部分 古代漢語詞匯構成有如下重點: 單音詞是古代漢語詞匯的重要形式,她的書寫形式就是一個漢字,要注意辨别: 1. 同字異詞:A.近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史記 • 廉頗藺相如列傳》) B.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嶽陽樓記》) 2. 同詞異字:A.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B.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蘇軾《石鐘山記》) 3. 一詞多義:A.天柱折,地維絕《淮南子 • 天文訓》)(斷絕)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荀子 • 勸學》)(穿越) 古代漢語的復合詞很少,千萬不要用現代漢語的語感來認讀,只要能分開理解的就分開: 因此遣將守關者,備她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 • 項羽本紀》)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記 • 屈原列傳》)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戰國策 • 齊策》)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璧有瑕,請批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懂得《禮記 • 學記》)連綿詞的重點: 第一,聯綿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雙音單純詞,由兩個字記錄,這兩個字不是語素,而僅僅是音節的記錄符號,因此,聯綿詞不能拆開來講 第二,聯綿詞在語音上多有古音雙聲疊韻的關係 雙聲聯綿詞:聯綿詞的兩個音節聲母相似例如: 參差 仿佛 憔悴 躊躇 倉促 流連 忐忑 伶俐 崎嶇 疊韻聯綿詞:聯綿詞的兩個音節韻部相似例如: 從容 爛漫 逍遙 蹉跎 浩蕩 彷徨 窈窕 爛漫 輾轉本義與引申義直接相關:(1)分析引申義從本義出發;(2)引申義與本義有某種關系: (一)相似關係: 《說文 • 習部》:“習,數飛也。
从羽,白聲習”的本義指鳥屢次拍着翅膀飛學知識也要反復進行,因此可引申為“復習” 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爲螢《禮記 • 月令》)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 學而》) (二)邏輯關係: 因果、動靜、時空都可以当作邏輯關系所謂邏輯關系,即事物之間有合乎邏輯的必然聯系 1. 因果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詩經 • 鄘風 • 定之方中》)(大丘) 倉廩虛而囹圄實,賢人退而奸民進《管子 • 五輔》)(空虛) 《說文 • 丘部》:“虛,大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虛”的本義是“大丘”物體大了就容易空曠,因此“虛”可引申爲“空虛”2. 動靜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竹節)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 • 天論》(節制) 《說文 • 竹部》“節,竹約也節”的本義是“竹約” 竹節約束着竹子每一段的長短粗細,因此可引申出“節制”、“約束”的意義3. 時空 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三國志 • 魏志 • 呂布傳》) “急”的本義是“急速”、“急切”,表达時間緊迫由時間緊迫引申為空間狹小。
三)禮俗關係: 指特殊的文化因素使某些事物經常同時出現而導致引申 《說文 • 日部》:“昏,日冥也昏”的本義是黃昏由於古代男女結婚是在黃昏時舉行儀式,因此“昏”引申出結婚的意義 黃昏與婚姻本來沒有必然聯系,也沒有相似性,只是因為在風俗上有同時出現的聯系,因此引申古今詞意差異: 重點是古今義項的微殊 所謂“義項的微殊”,是指同一個詞中的某一個義項古代漢語中與現代漢語均有,但意義有細微差別,不容易辨别 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戰國策 • 秦策》)(范圍廣狹) 不知戒,後必有恨《荀子 • 成相》)(限度深淺) 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漢書 • 李廣傳》)(色彩褒貶) 古今詞意溝通: 古義存在現代漢語雙音詞或成語里: 項,古義“頭后”,即脖子的后部項鏈,望其項背 走,古義“跑”走調,走狗,走馬看花 古義與今義存在同一引申義列里: 秉,古漢語本義是“禾束”,引申為“把握”, 現代漢語引申出“堅持”(緊握)義——“秉公辦事”,在同一個引申義列里 要調動自己的語言經驗來理解這一問題同義詞 同義詞是指在某個義位或是某幾個義位上同義,而不是所有義位都同義。
如“發”,只有在“發箭”的意義才干同“射”同義在“差遣”意義上與“遣”同義 語言環境分析法(置換法和比較法)、對立意義分析法、探求本源分析法,這三種辨析措施可以用來驗證同義詞的幾種細微差別: 1. 語義差別:範圍廣狹不同、性狀情態不同、限度輕重不同、側重點不同、情感色彩的差異; 2. 語法差別: 組合功能的差異 反義詞 在一定條件下,義位相對或相反的詞,互爲反義詞 反義詞是指構成反義關係的雙方在某個義位或某些義位上相對或相反,幷非一定要所有義位都相對或相反構成反義詞的雙方必須表达同類的事物或概念構成反義關係的雙方必須使用于同一個歷史時期 反義詞又可分爲絕對反義詞和相對反義詞兩類 1、絕對反義詞 又叫互補反義詞,兩個詞表达的意義是互補的,两者之間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沒有中間狀態如:“男”和“女” 2、相對反義詞 又叫極性反義詞,兩個詞表达的意義處于兩個極端,两者之間有中間狀態,即两者在一定條件下互相排斥和否认如:“左”和“右”語法—詞類:實詞 實詞—— 有實際的語義,可以充當句子成分,即在句中體現具體的功能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副詞、數詞 虛詞—— 沒有實際的語義,不能充當句子成分。
起結構作用,表达關係—— 介詞、連詞;表达語氣——語氣詞古漢語的三大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 動詞是表达動作、行為、心理活動以及變化的詞動詞的重要語法功能是作謂語動詞的重點一是動賓關係;二是活用 1. 受動關係: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項羽本紀) 2. 施動關係: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詩經 • 豳風 • 七月》) 3. 使動關係: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 • 項羽本紀》) 4. 為動關係: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莊子 • 駢拇》) 5. 因動關係: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歸有光《項脊軒志》)雙賓語 在教使性動詞后出現是常態: 野人與之塊《左傳 • 僖公二十三年》)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 • 隱公元年》) 重點是非教使性動詞后的雙賓語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左傳 • 襄公十四年》)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尚書 • 泰誓》) 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孟子 • 萬章下》) 故天予之時,地生之財《管子 • 形勢篇》) 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晉靈公不君》) 詞類活用 形容詞或用作動詞: 1. 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
《史記 • 項羽本紀》) 2. 形容詞使動用法: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論語 • 微子》) 3.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論貴粟疏》) 試比較: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 盡心下》)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 梁惠王下》)名詞活用作動詞 1. 名詞用作一般動詞:范增數目項王《項羽本紀》) 2. 名詞的使動用法:脯鬼侯以饗諸侯《禮記 • 明堂位》) 3.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築室百堵,西南其戶《詩經 • 小雅 • 斯干》);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史記 • 蘇秦列傳》) 名词作状语 現代漢語中,表达時間、處所、方位的名詞可以直接作狀語,一般名詞作狀語一般都要加介詞組成介詞短語但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