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克莱齐奥(共6页).doc
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在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2008年获得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等一、经历 1940年4月13日,勒·克莱齐奥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尼斯虽然生活在南部小村庄,但战争仍然给勒·克莱齐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记忆后来反映在他的作品里1947年,勒·克莱齐奥8岁,他踏上了去非洲的旅途,跟随母亲和弟弟一起前往尼日利亚探望在那边为英军战时医生的父亲正是在这次为时近一个月的旅行中,他开始了最初的写作1949年,勒·克莱齐奥10岁时,他和家人重返尼斯1957年,他高中毕业后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学习英语,随后又回到了法国尼斯的文学院,并于1963年在那里获得了文学院的文学学士学位,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诉讼笔记》,并被当时的评论界认为可以和加缪的《局外人》媲美。
1964年,正在艾克斯一普罗旺斯文学院学习的勒·克莱齐奥撰写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为“亨利·米肖作品中的孤独”,并拿到了取得教师资格所必需的高等教育文凭之后,勒·克莱齐奥来到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在阿尔伯克基教授文学1967年,勒·克莱齐奥前往泰国,以青年海外协作队队员的身份服兵役 1970起,勒·克莱齐奥受雇于墨西哥的法国拉丁美洲研究所,成为研究所的职员,参与研究所的图书馆的组建工作在此期间,他深深地喜欢上了墨西哥,喜欢上了那里的印第安人:1970至1974年问与墨西哥印第安人一起生活的经历,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说:“这一体验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对世界和艺术的看法以及我与人相处、走路、吃饭、热爱和睡觉的方法,甚至深入到我的梦中的确,他的所有作品,都从自己的多次旅行中吸取养分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它是旧习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诞生,它要寻找一个人类早已失去的世界”之后,勒·克莱齐奥继续在阿尔伯克基教书1977年,勒·克莱齐奥翻译、出版了玛雅神学著作《希拉姆·巴拉姆的预言》1978年,法国教育部的下属机构“全国科学研究中心”拒绝了勒·克莱齐奥担任研究员的申请于是,勒·克莱齐奥前往非洲,和妻子热米娅一起跑遍了沙漠,并且在毛里求斯岛度过了多年的时光。
之后,他先后在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奥斯丁、阿尔伯克基教书1983年,勒·克莱齐奥在法国佩尔皮尼昂的美洲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论文内容就是墨西哥的米却肯州由于勒·克莱齐奥长期关注少数民族,80年代末,勒·克莱齐奥成为“国际生存组织”荣誉委员会的成员90年代起,勒·克莱齐奥成为一位世界作家,偕妻子在美国阿尔伯克基、毛里求斯等地生活,也不时回到法国,或在尼斯生活,或在布列塔尼的杜瓦尔纳内兹海湾的小屋里生活1995年,勒·克莱齐奥出版小说《四十天》1996年,《四十天》获得法国电视集团颁发的电视观众奖21世纪初,勒·克莱齐奥怀着对异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前往韩国,研究当地的历史、神话以及萨满仪式,同时还担任梨花大学的教授2006年2月,勒·克莱齐奥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颁发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2006年度”2008年初,《乌拉尼亚》中文版在中国出版2008年6月,勒·克莱齐奥获得以瑞典作家斯梯格·达耶尔曼的姓名命名的文学奖2008年12月10日,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2009年1月1日,勒·克莱齐奥获得法国四级荣誉勋章 2011年8月,受聘名誉教授2013年12月3日,受聘名誉教授。
2015年09月26日,参加首届活动并发表演说 二、作品主题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63年持续到1975年在这一阶段,勒·克莱齐奥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是疯癫、言语、写作等主题,着力进行形式方面的革新当时的勒·克莱齐奥,是以革新的、反叛的作家的形象存在着,揭露西方都市的野蛮,勒·克莱齐奥也因此受到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的赏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勒·克莱齐奥的第二个创作阶段开始形成勒·克莱齐奥开始探讨更加个性化的、具有一定自传性质的主题对少数民族的关心、旅行的诱惑力、童年等成为勒·克莱齐奥的首选主题勒·克莱齐奥以自己的多次旅行、美洲印第安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在作品中,勒·克莱齐奥提到旅行,提到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提到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利润、进步和舒适并不是勒·克莱齐奥本人感兴趣的价值,他的文笔显得朴实、精炼而又生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被视为对西方物质主义的批判,其创作基础是对弱者、对被遗弃者的关注,“挖掘最悲剧性的、最真实的东西,找出能引发情感的、可能把黑夜化为阴影的撕裂性语言,对传统文学的准则进行质疑”三、艺术特色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上说,勒·克莱齐奥有着不懈的追求与开拓,可以说是刻意求新求奇,而又不拘一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是他的最大特色他用优美的词语构筑了一个与现实隔离的透明城堡,结构略显松散,堆积无序,内容不连贯比如行文中夹有剪报和簿页、物件列举,甚至排字游戏,明显有形式主义的性质,可以看出是作者有意为之但在后来的作品中他逐渐开始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对物件做细致且恰到好处的描写,使人想到新小说;人物不连贯、无意义的对话使人想起荒诞派戏剧:而许多跳跃性极大的比喻可说是象征主义式的,很有“通过一个故事来讲述哲理”的特点叙事风格在叙事风格上,勒·克莱齐奥的小说与其所处的法国小说环境中的新传统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情节的因果线性链和严密逻辑几乎是勒·克莱齐奥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都弃之不用的东西;其次,以人物为中心的地点、时间的统一也几乎不存在,人物的身份几乎是不确定的,但叙事者无处不在,他随时和人物合为一体,打破有可能局限叙事发展的时空界限早期的勒·克莱齐奥几乎完全不顾叙事的线性发展,并且在叙事中插入许多非叙事因素:图片、剪报、歌词、标语牌以及各种符号,甚至还有自己杜撰的语言但是到80年代之后,,虽然时间的线性仍然不是作者考虑的叙事首要因素,而且作者调用了复调、多视角等大量的现代叙事手段,但由人物引领的,因为人物之间或人物与周遭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得到进展的情节却恢复了部分的社会性和逻辑性,从而勒·克莱齐奥也彻底挥别了所谓的“自动书写”时代。
语言 相反,与叙事结构对应的另一重要因素语言则是勒·克莱齐奥常年不变的经典标签勒·克莱齐奥的语言一向简单、纯净,仿佛要找回词语在大洪水之前的自然意义,是一支“能够与风、海、世界的歌”相得益彰的曲子慎用复合长句、慎用复杂的时态结构,但同时严谨地遵守法语的语法规范,这使得勒·克莱齐奥成为法语语言教材偏爱的编选对象实际上,勒·克莱齐奥的语言风格与其作品整体的主题完全一致:作为物质实体,作为人类进入现实世界、感受现实世界、创造现实世界的惟一方式,语言也只有在其最单纯的状态才接近真实,甚至没有界限在勒克莱齐奥的小说中,人的梦想并不抽象,并不遥远,和宗教无关,梦想就是我们的身体、情感、生命所本能般召唤的东西勒克莱齐奥就是这么简单你可以不满于他的幼稚然而他的幼稚的确很美,美得就像天边的那一抹晚霞文笔 勒•克莱齐奥的文笔是无法复制的,这首先体现在他的思维上《战争》一书形态非常散乱,跳跃感和切割感特别大,让人无所适从而作者用一种近乎写现代诗的手法来描述所有大大小小的实物,挖掘它们的起源、特点、变化、功用、影响,就像一篇长长的寓言诗,描述对物质世界的本原的隐喻作者用抽象的思维,以犀利而神化的细密笔法,刻画一个充满“战争”的现代都市。
这的确是一部寓言,而非小说细节描写作者每一次对一件物品的大量的细节描写,都是对一种物质的“分解”,从某个角度上可以说是“解构”,就像许多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所说的解构文化和解构社会作者描述的这场现代战争,隐喻的是现代文明间物与物的冲击,在酒红灯绿的都市中穿梭,或许会对书中的一字一句更感同身受正因为作者着眼于把世界的物质性通过一个看似是故事的“非故事”揭示出来,所以他不必用章节、章法来约束自己,甚至可以横行无忌肆无忌惮地按照某种逻辑把一种自然现象、一种社会行为、一个物质形态、一个物化思维等层层剥出来,分解完毕后再以战争的摧毁性重组,让读者感受身在战争中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或者惶恐写作技巧的完美糅合 23岁的勒克莱齐奥真的是一个把欧洲文学玩的通透的人物,任何一个了解并且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人,看了之后都不仅发出一声惊叹,这惊叹不只是因为他对每一个技巧的掌握,更是由于这样完美无缺的揉合,而这揉合并不是凌空的钢筋,它有着坚实的底架,并混合着水泥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建筑四、有关研究论文 08年11月勒获诺奖,09年初我发表过《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战争》评析》,2014年收录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研究书系》。
勒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和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法兰西三星”,在1994年法国《读书》杂志举办的“最喜爱的作家”读者调查中,勒克莱齐奥荣膺榜首自23岁发表《诉讼笔记》以来,勒克莱齐奥迄今已出版作品三十几部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主角都是一些漂泊不定的社会边缘人,如流浪者、儿童、逃犯、大自然、弱势群体,尤其是在他早期的创作中,作者借对他们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感的关照,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文明的不满 正如勒克莱齐奥自己所说,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他是一种非常微茫的存在,但是我们已经隐隐感到,和当今世界其他有关的现象一起,他以及他的思想和作品正在昭示并将我们牵引向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称勒克莱齐奥为一个诗人 显然,由于特殊的身世和非凡的经历,勒克莱齐奥对于那些失落的文明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这些原始文明远比建立在理智上的欧洲文明强烈、热情,对世界也有着更为感官、直觉的认识 当他用那种异域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明时,便更能发现存在于它表像背后的偏执,比如他说:“西方文化太过专横它最大程度地强调了自己的城市和科技文明,并且压抑着其他形式的发展,例如宗教虔诚和对于自然的感知。
在理性主义的名义下,人类文明这一未知的部分被严重地压抑着 在这里,他强调了“其他形式”和“未知部分”也即被西方文化祛魅的部分的重要性,以及维护文化“物种”的多元共生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其中的道理简单而深刻,因为存在就意味着差异;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从属于现实和历史的另一深刻维度,以及一个自成一脉的传统——反抗现代性 生态后现代主义学者查伦·斯普瑞特耐克认为,对于现代性的各式各样的抵抗,共同分享有深刻的根基:那是建立在生态关怀和精神关怀基础上的更大的价值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勒克莱齐奥的经历、思想和作品是统一的,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解读和相互印证 在这一背景下,勒克莱齐奥反抗现代社会过于物质化的现实在他入选法国人编的《理想藏书》的《战争》中,他通过营造一种现代生活形式的强烈氛围感,揭示物质和符号对真实生存的遮蔽,以及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物化及其自动化,并且发起了反抗物质主义的抵抗“战争” 他的作品关注社会边缘人的存在状态和内心世界,关照他们在现代文明之下的人性和精神文明效应的普遍落实在于文明中个人的处境,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所谓人的处境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处境勒克莱齐奥借助对此的关照,询问什么才是符合人性自由的文明。
而他自己,也将自己放逐于现代文明之外,然后,像其他得了“怀乡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