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组织培养.doc
2页草莓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法是培养草莓茎尖分生组织,诱导出幼芽,然后通过腋芽的增殖迅速扩大繁殖,幼株经训化培育后,移栽到草莓园中使用组织培养不受环境影响,可进行工厂化生产优点是可有效脱除病毒,获得无病毒种苗;并且繁殖快,1年内一个分生组织可产生几千甚至数万株优质组培苗,可迅速推广新品种组织培养繁殖的操作程序如下:一、取材和消毒在植株生长季节,最好8月份,取园中建苗的匍匐茎4〜5cm长,先用1%洗衣粉水洗刷表面污物及绒毛,再用流水冲洗1小时在超净工作台或无菌室无菌条件下,将冲洗后材料再截成2〜3cm长,先浸入70%酒精中半分钟,再浸入10%漂白粉上清液或0.1%升汞水中消毒15〜2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5遍将消毒后的材料用摄子夹到盛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已经过高压灭菌),置于双目解剖镜下剥取茎尖分生组织,一般保留1〜2个叶原基,切取0.2mm左右若草莓植株经过40〜41°C热处理4〜6周,可剥取0.3mm左右的茎尖分生组织切取茎尖分生组织后立即置于培养基中二、诱导芽分化(初代培养)切取草莓茎尖分生组织,接种在含有0.1X10-6赤霉素,0.2X10-6吲哚丁酸、1X10-6BA(6—苄氨基嘌吟、30g/L蔗糖,6〜7.5g/L琼脂,pH值5.8左右,经1.1kg/cm2高压消毒15分钟的MS培养基上。
在温度25〜30C、光照强度1500〜2000勒克司、每日光照10小时左右的培养条件下,20〜30天后即开始分化新芽,新芽不断生长和增殖,形成小芽丛接着小芽丛萌发,约经3个月,培养基上的一簇无根小植株即可长成2〜3cm高将附加6-苄氨基嘌吟浓度控制到(0.2〜0.4)X10-6,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芽分化三、小植株增殖(继代培养)切取芽丛上小植株,在芽分化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即可达到小植株增殖效果在培养基上适当提高6-苄氨基嘌吟浓度可提高增殖效果植株的增殖倍数因品种和培养基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每个月可以1:10左右的增殖倍数进行增殖,个别增殖倍数可达1:20〜30但应注意继代培养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对草莓基因型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四、诱导生根切取2〜3cm长的无根植株,插入培养基上即可诱导生根,也可在培养基上诱导生根五、小植株移栽瓶内生根的植株,移栽前需经过光照锻炼7〜10天,移栽时开盖加水锻炼1〜2天,以普遍砂壤土和树林下腐殖土为移栽基质移栽后注意扣罩或塑料小拱棚保湿,并适当遮荫移栽时的温度在15〜25°C范围,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4〜5月份时也可直接移栽到塑料大棚中,但应注意保湿、适当遮荫,移栽成活率可达80%以上。
草莓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植株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否则第1年栽培时会因组培苗比田间正常繁殖草莓苗小,而结出大量小浆果,产量下降当培养基中激素浓度较高时,上述现象会更严重,因而应尽可能减少培养基中使用激素生产上应先用无病毒组培苗做母株,经过至少2次露地繁殖,再用抽生匍匐茎形成的子株作定植苗,就可以避免组培苗矮化现象,达到增产目的无病毒苗生长旺盛且结果明显增多,如采取促成栽培方式时,无病毒苗的株高是遭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侵染草莓苗的2.6倍,增产60%但无病毒苗很容易再次受到带毒蚜虫侵害在病毒感染高发地区,一年之内几乎全部无病毒苗全被再次侵染当母株受到感染时,不但达不到繁育无病毒苗的目的,而且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应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再次感染病毒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没栽过草莓的隔离地带繁苗如果必须在草莓产区内繁苗,就必须防治蚜虫,清除草莓园中原有植株,运到远处深埋在日本奈良县,病毒侵染草莓主要发生于5〜6月份匍匐茎苗繁殖阶段,此时农户们使用20〜25目冷纱布覆盖母株苗圃防止蚜虫侵害,效果很好但母株开始大量抽生匍匐茎时,冷纱布很难完全盖住植株,人们进行栽培管理作业时,蚜虫会乘机侵入,因此需要使用杀虫剂防治蚜虫。
另外,冷纱布通风不良,容易诱发草莓白粉病,因而用冷纱布防蚜的同时还应注意防治白粉病他们还利用蚜虫厌恶反射在银色物品上的光线这个特点,用银色聚乙烯薄膜覆盖母体,或用银色带围住母株苗圃,驱赶蚜虫但这种方法无法防止风将蚜虫刮到草莓苗上,因此需要定期喷布杀虫剂防治蚜虫杀虫剂防治蚜传皱缩病毒,轻型黄边病毒及镶脉病毒特别有效,因为蚜虫得毒饲育时间足够长时才能传毒但蚜传斑驳病毒相当快,只有速效长效杀虫剂才能奏效在病毒侵染高发地区,如果整个地区能在1年内同时更换上无病毒苗,在3年内便能明显降低病毒病对草莓生产的危害此后,每隔3年更换一次无病毒苗,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