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仪文明之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pt
36页《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七,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君子内外兼修,一、从俗到礼,上古时代,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自的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风俗比较原始、野蛮,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上古中国的四方风俗,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表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礼记·王制》,大汶口文化的古风蛮俗,考古资料证明,大汶口文化地区,流行拔除一对上颔侧门齿的风俗,而且头部后枕骨都经过人工畸形;女性口内喜欢含小石球,导致臼齿严重磨损,齿冠、齿根腐蚀,齿列被挤向舌侧,齿槽骨萎缩上古的食人习俗,远古时代,由于食物资源稀缺,人类有食人的行为在原始群之间的战争中,往往将俘虏砍杀后敲骨吸髓地食用商代的人祭与人殉便是这种蛮风野俗的遗存春秋时期,殉葬的风气依然可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死后,殉葬者竟有一百多人,其中包括子车氏那样的贵族子车氏殉穆公,交交黃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惟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秦风·黄鸟》,从俗到礼,远古的风俗,是当时生存环境的产物,原始、野蛮,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摆脱这些蛮风野俗,建立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步入了礼的时代二、虞夏商周的质与文,虞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若再细分,则虞夏是崇尚“质”的时期,商周则是崇尚“文”的时期,正确处理质与文的关系,是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质文相胜,子曰:“ 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礼记·表记》,三、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质与文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既有朴实、真诚、庄敬的本色,又有谦和、典雅、得体的谈吐与举止,这就是孔子赞美的君子风范学者,学做人,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忠信是为学的主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虎豹之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礼、仪有别,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
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 ( 《左传》昭公五年 ),,五、大学生应该注重内在德性的成长,当前在一些青年中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外貌决定人生的成败,美丽的外表就是竞争力,因而热衷于穿名牌衣衫,着迷于化妆、整容,出现了一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空心人”,情况堪虞包装”之风危害甚大,赵丽蓉、巩汉林表演的小品“如此包装”,入木三分地讥讽了时下流行的虚假浮华之风受包装之风伤害的,不仅仅是经济,更重要的是毒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膀爷”与“膀奶”,另一种极端是,不少人不修边幅,缺“文”少礼,他们在公众场合只顾自己舒服,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例如街头的“膀爷”和“膀奶”,他们如同生活在野蛮时代的人,与文明时代格格不入膀爷和膀奶,北京的“爷”们就是多早先有“倒爷”,后来有“款爷”、“板爷”,如今三伏天又冒出来一个“膀爷”:上身未着装、光膀子的老少爷们。
近年北京闹市区出现过上身只穿一个薄薄发兜肚上街、逛商店的“膀奶”四、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我做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人的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出现了“富而不贵”的局面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会自发地产生,也不是靠标语、口号就能奏效需要从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做起,从自己做起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澄心靜慮,使心靈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