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铁力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模考热门考点卷(附答案).docx
16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大运河开凿完成于隋朝;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 )A.南水北调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C.便利了隋炀帝巡游江都D.有利于水资源的调配2、 了解历史基础知识,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比较全面客观地概括隋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是( )A.短暂繁荣B.政治清明C.文化昌盛D.社会稳定3、 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 (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4、 重庆市云阳县明月坝寺庙遗址发掘中,出土了5枚“开元通宝”钱币;该钱币铸造于( )A.唐玄宗统治时期B.汉景帝统治时期C.宋真宗统治时期D.明成祖统治时期5、 唐朝诗坛名家辈出,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风淳朴厚重,作品有“诗史”之称的是A.李白B.王维C.白居易D.杜甫6、 易中天教授曾讲道:“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皇帝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这里的“皇帝”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7、 “杯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一皇帝有关( )A.宋太宗B.宋太祖C.唐高祖D.唐太宗8、 运用下列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真宗深念稼穡,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A.农业技术的发展B.医药事业的进步C.思想文化的繁荣D.政治制度的演变9、 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下列最适合该展厅的名称是( )A.民族政权并立B.宋代经济发展C.宋代国家统一D.宋代民族交融10、 在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A.景德镇B.邢窑C.唐三彩D.越窑11、 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草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蒙古草原这一局面的历史人物是A.B.C.D.12、 从10世纪初到13世纪末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直至蒙元再次统一全国;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蒙古灭金—西夏灭亡—南宋灭亡—元朝建立B.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南宋灭亡—元朝建立C.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元朝建立—南宋灭亡D.蒙古灭金—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南宋灭亡13、 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稣”,这是因为苏州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隋朝D.东汉14、 两宋时期,文学大放异彩,这一时期的主要的文学形式是( )A.诗歌B.词也称长短句C.散文D.小说15、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 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梁启超强调的《资治通鉴》是什么体例A.编年体B.纪传体C.纪事本末体D.国别体16、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渥巴锡17、 明长城表达正确的是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C.长城开始修筑于西汉D.长城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8、 “郑和每到一处,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许多国家见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而且态度友好,都热情地接待他;”材料说明了A.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B.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名列世界前茅C.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郑和与随行人员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19、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这支起义军的领导者是A.黄巢B.李自成C.朱元璋D.吴三桂20、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A.匈奴族B.党项族C.女真族D.回族21、 “马戛尔尼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来华外交使团的全权特使;当他展示带来的地球仪时,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材料表明清廷官员( )A.对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B.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C.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D.明确提出了“地圆说”22、 中国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清朝时期最有影响的剧种是( )A.昆曲和京剧B.昆曲和秦腔C.像剧和汉调D.皮黄戏和汉调23、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时间事件作用1684年设置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稳定西北边疆A.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B.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C.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二、综合题24、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明清时期更是这一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任务一漫画鉴赏——还原历史真相】(1)材料一漫画反映的政治制度始创于什么时期?依据材料分析该制度的作用;【任务二史料分析——探究历史原因】北宋初期,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军权高度集中的兵制、财权高度集中的财制和政权高度集中的政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北宋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历史研究》(2)依据上面材料指出北宋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利弊;【任务三图片解读——分析历史变革】(3)材料中图①图②所示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两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4)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任务四综合探究——理清历史趋势】(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为主要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2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所示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这个朝代分别设置了哪个机构?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管理台湾的机构;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26、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瑰宝,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倾其一生心血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非常讲究实用的医药著作,其所有理论与方药都服务于治病救人;作为一名儒医,他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嘉靖《薪川志》中记载了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充分肯定了其“博施于民”“重仁轻利”“济世救人”的医者凤范;——王平《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材料二 《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所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276家,排列第一的即是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之渊源《黄帝内经》,此外还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全要方》等,《本草纲目》与这些先贤著作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本草纲目》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王平《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材料三 18世纪,瑞典著名生物学家林奈以睿智的眼光发现了《本草纲目》中蕴藏着的宝贵知识财富,并得到了启迪,撰写出了论文《自然系统》,一经发表就震惊世界科学界;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王剑、梅全喜《论〈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及学术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是谁?他的理念与当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运用材料中的信息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归纳《本草纲目》编写的特色;〔3〕根据材料三,谈谈《本草纲目》的价值;〔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