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晨读文言文荟萃(DOC 109页).doc

110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67888330
  • 上传时间:2023-10-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4.50KB
  • / 1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惜时勤学篇司马光好学【原文】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译文】《司马光好学》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解读】 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道理:在求学的态度上:必须勤奋刻苦;在学习方法上:必须学与思要相结合,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诚如本文所言:“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韩愈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欧阳修苦读【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 ②士人家③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④,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 荻(dí):芦苇杆 ② 闾(lǘ)里:街坊③ 士人家:读书人家 ④文字:文章译文】《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邻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解读】 要准确地把握本文的要义,应该抓住一个“苦”字,文章可谓是“一字立骨”,一则曰苦:家庭境况,如:四岁而孤;二则曰苦:家庭经济,如:“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而家无书读,就闾里 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三则曰苦:求学之苦:如“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范缜求学【原文】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②,闻沛国刘瓛(huán) ③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jué) ④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⑤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⑥,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梁书·范缜传》【注释】①缜;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②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叫做弱冠③刘瓛:南朝人,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④芒屩:草鞋⑤《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⑥善:友善译文】范缜年轻时死了父亲,家中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谨他不满二十岁时,跟随沛国学者刘瓛学习,他优秀卓越,超出众人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看重他,亲自为他行加冠礼范缜在刘瓛门下好多年,始终穿着草鞋布衣,出门步行刘瓛门下大多是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子弟,范缜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感到羞愧范缜成年后,博通经学,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生性质朴坦率,喜欢发表标新立异的宏论,友人都认为不合适他只有跟表弟萧琛最合得来,萧琛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钦佩范缜言简意赅。

      解读】本文通过写范缜虽家贫,但学习刻苦努力最终在他成年后能博通经学,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我们肯攀登,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主要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范缜生活坏境和那些王公贵族相比,更加衬托了他的好学精神之贵董遇“三余”读书【原文】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lǚ)②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三别异》,人有从学者,还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③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进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陈寿的《三国志》【注释】①质讷:质,质朴;讷,口齿不流利②采稆:入山打柴③渴:有急切之意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解读】在此文中,董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读点儿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与书结缘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便强调读书要具有“韧性”,同时指出了读书的其他两性,即“记性”和“悟性”,这也给我们很大启示:读书要有方法,要把握要领,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巨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董遇在求学的历程中得到的感悟,应该成为没有求学者的法宝师旷问学【原文】晋平公①问于②师旷③曰:“吾年七十,欲学,恐④已暮⑤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⑥乎?” 平公曰:“安⑦有为人臣而戏⑧其⑨君乎?”  师旷曰:“盲臣⑩安敢戏其君?臣闻(11)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12);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13)昧行(14)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②于:对,向③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④恐:害怕⑤暮:晚了,迟了⑥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⑦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⑧戏:戏弄⑨其:自己的⑩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11)闻:听说12)阳:太阳的光亮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解读】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师旷劝晋平公炳烛而学时,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王冕传【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陇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⑤出坐佛膝上,执策⑥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⑧冕小儿,恬⑨若不知安阳韩性⑩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学士集》【注释】① 牧:放牧牲畜②窃:偷偷地,暗中③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④曷:通“何”,为什么⑤潜:暗暗地、悄悄地步⑥执策:拿着书⑦达旦:到早晨,到天亮⑧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⑨: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⑩韩姓:当时著名的学者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姓韩的学者听说这件事,认为他与众不同,就收他为弟子,最后王冕终于成为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解读】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惜时如金,将每一刻都当做黄金般珍贵,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从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真谛废弈向学【原文】魏甄琛①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②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③许④,假书研习,闻见日优 ——选自(明)何良俊《语林》【注释】①甄琛:北魏时期的秀才②苍头:仆役,仆人③赤彪:人名,北魏时一位学士④许:处所,地方译文】北魏时,甄琛应试秀才来到京都,他因特别喜爱下围棋而荒废时日,甚至通宵不止让仆役给他执掌蜡烛照着下棋,仆役有时困倦瞌睡,他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如果因为读书,差我替你执掌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日夜不停下围棋,这难道是你来京都的原意吗?”甄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开始悔改),到赤彪那里借书研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长进《张无垢勤学》【解读】 下棋本不是坏事,但过于沉湎其中,以至于荒废时日,就不是好事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再好的事,如果不加以节制,也可能走向反面然而能够迷途知返,则善莫大焉甄琛沉迷于下棋,到了通宵达旦的程度,可他听了仆人的劝告,能翻然悔悟,不失为一个知错辄改的人现在的青少年面对着社会上众多有诱惑力的事物,是不是也应该以甄琛为镜子呀? 张无垢①勤学张无垢谪②横浦,寓③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④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⑤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⑥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注释】①张无垢:宋代象山学派的著名学者②谪:把高级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这里指被贬官③寓:居住④昧爽:拂晓:破晓⑤洎(jí):到⑥趺:脚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