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团队三大效应助推安徽跨越崛起案例交中组部人才五处.doc
9页1“115”团队三大效应助推安徽跨越崛起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2011 年 9 月,美国最具国际威望的报纸之一, 《华盛顿邮报》环球版显著位置刊登题为《中国努力赢得巴西消费者的认可》(China tries to win over Brazilian consumers)的文章,重点报道了以安徽江淮汽车为代表的中国产品热销巴西市场,获得巴西民众的普遍喜爱和拥趸,正改变着中国制造的形象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报道, 《华盛顿邮报》一向较为保守,此次却图文并茂,大篇幅称赞,并不多见而不为外界了解的是,在报道中重点提到的江淮汽车公司里,就活跃着 3 支“115”产业创 新团队,聚集了一批怀揣“ 造中国优质汽车” 梦想的高端人才,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为“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转变贡献自身的力量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 6 年来,共集聚培养7000 多名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项目研发,500 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集聚效应: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设立过程:围绕安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 的关键研发项目或国家重要项目而设立,每个团队面向国内外 选聘1 名领军人才作为“创新团队带头人”、 5 名科研骨干作为“带头人助理”政策支持:每年为团队带头人和助理分别发放 5 万元和 1 万元岗位津贴,有关部门对创新团队成员申报职称、科研 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引才手段:团队所在企业采取“全职聘请”和“柔性引进” 相结合方式,吸引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中相关领域优 秀人才加盟;团队领军人才通过师生、校友及其他合作关系,不断充实创新人才队伍管理措施:省人才办按照“合同管理、年度考核、津贴发放、检查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地处中部的安徽,属于后发省份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如何找准着力点, 实现奋力赶超?以重点产业为引领、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无疑是现实而有效的路径而高层次创新产业人才短缺,成为创新推动战略的一个“ 瓶颈” 2006 年初,围绕省委、省政府人才强省、建设创新型安徽等重大战略部署,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实施“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集中开展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重点产业突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新政策旋即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2007 年初,首批团队申报吸引 186 个单位竞争,经严格评审,27 个首批“115”产业创新团队最终确立每个团队面向国内外选聘 1 名领军人才作为“创新团队带“15”产 业 创 新 团 队 建 设 流 程重 点 产 业 创 新 项 目 申 报 专 家 评 审 筛 选 确 定 项 目面 向 海 内 外 选 聘 领 军 人 才领 军 人 才 遴 选 5名 助 理 组 成 团 队团 队 与 设 立 单 位 签 订 建 设 合 同 省 相 关 部 门 联 合 实 施 考 核 管 理动 态 调 整 团 队 保 持 10个 常 数培 养 集 聚 更 多 创 新 人 才催 生 获 得 自 主 创 新 成 果示 范 形 成 创 新 团 队 体 系3头人”和 5 名科研骨干作 为“ 带头人助理 ”,这种设置方式既让重点项目匹配了研发团队,又使一些创新力量不足而前景很好的项目,在政策支持下,得到重新确定、整合推进。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傅先明,多年潜心研究颅脑手术难题,却因科室整体技术偏弱等原因,未能取得重大突破2007 年,由他主持的“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入选“115”产业创新团队后,医院全力支持,面向全国延揽团队带头人助理,不仅吸引了 3 名“ 本土” 专家,还有 2 名留美博士、国外名校教授加入,为技术创新带来先进的国际化思维团队设立以来,研发水平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处于领军地位,目前,全国性立体定向神经外科会议几乎均由该团队主持和参与 “‘115’ 工程对我们起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让我们工作起来更顺心,研究起来更有劲头 ”如今已成为副院长的傅先明颇深感触为深化拓展“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安徽积极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共评审建立了 11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入选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重点产业类别 团队数量 集聚人才 创新成果电子信息 14 790 46汽 车 和 装 备 制 造 28 1650 60材料和新材料 31 2100 88新能源 6 200 26食品医药 33 2500 65纺织服装 2 38 4现代服务业 2 25 2其 他 12 660 3042011 年 7 月 27 日,随着一辆 瑞麒 G6 驶下生产线,奇瑞迎来了第 300 万辆汽车下线。
这是继 2010 年 3 月 26 日第 200 万辆下线后,奇瑞用了 16 个月的时间实现的第300 万辆汽车下线据此,奇瑞已成为国内第一家产量突破 300 万辆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2010 年,奇瑞 连续5 年被美国《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2011 年,奇瑞首次 跻身“2011 年胡润中国品牌榜100 强”新创业基地几年来,安徽分四批先后评审设立 128 个产业创新团队,对达到设立期限的团队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始终保持省级层面团队 100 个常数团队所在企业采取“ 全职聘请” 和“柔性引进” 相 结合的方式,吸引凝聚大量优秀人才加盟,逐渐成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锻炼成长的“熔炉” 和“学校”在共同创业锻炼和“师带徒” 的实践中, 团队助理及其他优秀人才又逐步成长为某个方面的领军人才,他们通过拓展延伸、科学重组,形成新的创新团队人才培养链式集聚效应得到放大,形成了一个个自主创新的人才塔林奇瑞公司“发动机研 发” 创新团队围绕研发高性能、低油耗的发动机,通过内部培养、海内外招聘等形式,先后吸引凝聚 520 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其中包括来自海外的40 多名资深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遗传 改良及产业化” 创新团52012 年 4 月 5 日,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创新贸易大会在新加坡举行。
安徽科大 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和语音产业界唯一的上市公司参加会议公司董事 长、 总裁刘庆峰博士做了题为“创新是合作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主题报告,引发了参会者的浓 厚兴趣和强烈反响队,围绕实现“1+5>6”的效果,带动 12 名研究员、18 名副研究员、13 名博士及 18 名硕士参与研发,两年育成 8 个水稻新品种目前,全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共集聚 7000 多名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项目研发,有 1 名团队带头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 名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 ”叠加效应:催生创造自主创新成果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促成了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力量有机衔接,产生了创新智慧的叠加放大效应,一项项创新成果次第问世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公司中的“ 中文语音产业创新团队”设立以来,已发 展到 30 多人,在中文语6“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向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杜宾斯基先生介绍瓦斯治理技术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团队领军人物、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庆峰跻身《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 2011 年 A 股非国有上市公司最佳 CEO 榜单。
‘115’产业创 新团队恰逢其时地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了追求梦想、展示价值的宽广舞台 ”刘庆峰感慨地说刻苦攻关,一批国际性难题被攻克淮南矿业集团副总经理袁亮主持申报的“ 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入选以来,成功研发了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申报了 6 项专利,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直接经济效益 1.5亿元,并将该技术输出到国内外同行业他联合日本等有关科研机构,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瓦斯安全输送系统,攻克了瓦斯利用的世界性难题2009 年,他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更为重要的是,“115”工程打通了实验室和车间的“ 隔墙” ,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无缝对接,促进了一大批前沿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普乐新能源公司“ 非晶硅太阳能 电池技术” 研发团队先后申请 27 项专利,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7核心设备产业化的光伏企业,2009 年成功上市黄山永新股份公司“软 包装材料研 发” 创新项目设立后,很快在可降解包装材料等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已获得 5 项专利授权,有 10 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其中锂离子电池包装膜的投产改变了我国该原料一直依赖高价进口的局面。
同时,省里通过设立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享受有关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措施,拓宽创新成果产业化渠道据统计,全省有 80%以上的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80%以上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由产学研联合承担,自主创新由过去高校、科研院所扛大旗逐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创新,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引领和支撑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数字显示,近三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 40%目前,全省各类创新团队取得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有 500 多项,一大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经济效益 150 多亿元,50 多家企业成为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011 年,全省高层次人才较上年增长 30%,专利授权量较上年增长 104%,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上年增长 82.3%8延伸效应:创新人才培养由点到面6 年来的扎实推进, “115”工程已成为安徽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品牌工程、龙头工程和示范工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在“115”工程带动下, “项目+ 创新团队”的模式正向市县延伸,实现了多点开花。
2010 年以来,合肥市实施“228”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建立了 80 个市级产业创新团队,集聚1000 多位优秀创新人才,申请专利 50 余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56 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5 亿元目前,全省 16 个市都相继实施了类似“115”团队 建设模式,推进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共建立 425 支创新团队,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相随而至的是人才观念的更新 “为人才服务就是为大局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服务就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成为普遍共识,各地各单位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和舆论9环境,不断营造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激发了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和创新创业热情2010 年 1 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准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围绕为承接转移提供有效的才智支撑,安徽省除深入推进示范区内“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外,还延伸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111”人才聚集工程,计划“十二五” 培育 100个创新团队、1000 名高层次领军人才、10000 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有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作为示范区“双核心 ”城市之一, 芜湖市启动实 施以培育 50 个“产业创新团队” 、50 名“ 创 新团队带头人”、500 名“创新团队带头人助理” 的“ 55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通过建团队、聚人才、兴产业、促创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的“含金量 ”更高的政策 陆续跟进今年 4 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围绕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团队和领军人才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 出台人力资本作价入股、个人所得税优惠、职称评定等 10 项政策措施,实施重点计划引育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等 6 大工程;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组建了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