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五音疗法理论.doc
8页一、中医音乐疗法的起源1、远古中国音乐疗法的历史,可以从遥远的古代回溯到近代,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 土文物的研究发现一些图案中已有音乐舞蹈行为,并可以意会到其中的保健治疗意义如仰 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 民气郁阏而 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原始歌舞实际就是一种音乐运动疗法,对舒解郁 气、畅达筋脉、调理心身确有好处,而且容易普及施行2、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音乐保健治疗意识和方法也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以《乐 记》音乐理论和《内经》的五音学说为集中代表,形成早期的中医音乐疗法的思想体系2.1 《乐记》《乐记》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音乐理论专著,为《礼记》的一个篇章,是儒家重要典籍 之一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汉成帝时,刘向校《礼记》辑得二十三篇,以十 一篇编入《乐记》,这十一篇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乐化、 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乐记》对音乐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把五音(角、徵、 宫、商、羽)的理论确定下来,探讨音乐的原本;音乐的产生与欣赏;音乐对社会与个人作 用,重视乐和礼的关系。
《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 心,血气以平从中可透视出音乐与心身调理的关系2.1 《黄帝内经》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的,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 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相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和 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 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 (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 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 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 恐《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五音多与少、偏与正等属性来深入辨析身心特点, 是中医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的源头,由此可见辨证配乐的思想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提出五音健运,太少相生。
五运的十干既各具阴阳,则阳干为太,阴干 为少例如:甲巳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巳为少宫,太为有余,少为不足又如甲为 阳土,阳土必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必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阳水必生阴木丁, 即太羽生少角、阴木必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必生阴土巳,即太徵生少宫如此太 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应用五音来表征大自然时空变化 的规律,成为“天人合一”学说的重要基石3.从汉代到清代这二千多年来,中医音乐疗法由一些医家在临床医学的多个方面,开展实 践运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整体理论和操作方法体系而言,发展缓慢,也不系统,未得 到广泛传播和应用近十多年来,随着人类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再认识,中医传统音乐疗法开始 受到不少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学者的积极关注,并展开了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音乐的五行归类中医的音乐疗法的五行归类,就是是根据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 1、2、3、5、6)这 五音表现为基础,以五调式来分类,力求准确地符合五脏的生理节律和特性,结合五行对人 体体质人格的分类,分别施乐,从而达到促进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的正常协调。
1、土乐以宫调为基本,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 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中医脾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2、金乐以商调为基本,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具有“金”之特性,根据五音通五脏 的理论,商音入肺,对中医肺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3、木乐以角调为基本,风格悠扬,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 之特性,角音入肝,对中医肝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4、火乐以徵调为基本,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 之特性,徵音入心,对中医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5、水乐以羽调为基本,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 性,羽音入肾,对中医肾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2) 治疗乐曲举例近现代以来,基于五行理论的治疗音乐有了初步的发展,按中国音乐学院编制的中国天韵五 行音乐,是比较符合中医五行理论的一套音乐,并结合不同病人体质或证型给予安排设置 该五行音乐每行分阴阳二韵,可用于辨证施治,兹简要介绍如下理论依据曲目调式意境功效适用症脾属土,黄庭骄阳阳韵骄阳似火温中健脾食少腹胀,神疲忧郁。
腹在音为宫,湿气尽消升阳益气泻、脏器下垂等在志为思玉液还丹阴韵清泉润泽清火和胃胃脘胀痛,内火郁积清凉甘甜清积导赤肺属金,晚霞钟鼓阳韵晚霞满天补益肺气喘咳无力,自汗怕风在音为商,钟鼓振荡宽胸固表在志为忧秋风清露阴韵秋月清朗滋阴清热干咳少痰,身心烦热清露寒爽润肺生津肝属木,玄天暖风阳韵春风和暖补益肝气眩晕耳鸣,夜寐多梦,肢在音为角,阳光明媚散寒解郁体麻木在志为怒万物葱荣碧叶烟云阴韵春风清寒清肝泻火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绿叶青翠平肝潜阳红目赤,失眠多梦心属火,荷花映日阳韵夏日炎炎补益心阳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失在音为徵,荷花清香四溢养心安神眠多梦在志为喜雨后彩虹阴韵雨后爽洁清心降火心胸烦热,面红口渴彩虹明丽安神定志肾属水,伏阳朗照阳韵冬日正午温补肾阳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滑在音为羽,阳光温暖固精益气精阳痿,宫寒带下在志为恐寒中见暖冰雪寒天阴韵冰雪清寒清心降火心烦意乱,眩晕耳鸣,梦天地纯净滋肾定志遗闭经三、五音处方的组成规律1、中和之道《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中国传统音乐是表达“中和之道”的艺术, 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非常宜于治疗,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 关系所谓“滋味声色所以养人”,过度则易生病,平和可养生益寿。
2、情绪调节古老的中国音乐表达朦胧、超越的艺术意境,与人类精神心理世界紧密相联,而其中音 乐与情绪的相关性,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可以成为与现代医学和现代音乐治疗学之间沟通交 流的重要衔接点之一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引起气机的过度变化,“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 则气乱,喜则气缓,忧则气聚,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情绪过激能导致体内功能失衡,是 引起情志因素疾病的主要因素中医认为人的各种情志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针对情绪的过激变 化,中医提出了情志相胜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 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 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 以调和该法的要点在于情绪转移、制约和平衡,也可配合文学、美术和等其它艺术形式来 更好地实现举例,肝阳上亢类型高血压病人,容易发怒,我们给予有商调式或悲伤色彩较浓的音乐 聆听,如《小胡笳》、《江河水》、《汉宫秋月》、《双声恨》和《病中吟》等,这些乐曲,以悲 情见长,凄切感人,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比较其它类型音乐差异显著。
如果是阴虚阳亢类型患者,还可以选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平沙落 雁》、《潇湘水云》、《小河淌水》等,这些乐曲有柔和、清润的特点,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 有时候,根据具体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安排一些有欢乐愉快类型的乐曲,如《花好月圆、》 《喜洋洋》《瑶族舞曲》《喜相逢》《鸟投林》等,或升发调畅类型的音乐,如《光明行》、《霸 王卸甲》《战台风》《赛龙夺锦》等,使患者进入情绪状态,或温厚、中和类型的音乐,如《梅 花三弄》《阳春白雪》《霓裳曲》《满庭芳》《忆多娇》等,使得患者的愤怒情绪需要顺势转移、 宣泄或抚慰,再以悲调乐曲施之,则亢阳兴奋的状态得到化解,气血回复平衡,心中平和自 然显现根据脑功能学,各种情绪产生于大脑中枢,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微妙的复杂性联系 情绪心理应激,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失调,是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的重要原 因之一与中医理论有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中医学早已从整体和辨证的思路认识到,人的 各种情志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故中医情志理论 的描述与人的状态相结合,更为直接和生动,并指导临床各种方法的运用3、结合其它方法3.1 结合物理电疗法-音乐电针音乐电针是在电针的基础上结合音乐疗法,并吸取了电疗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具有刺激 经穴和音乐治疗的双重作用。
它与传统的针刺穴位(包括电针疗法或以电极代替毫针导入脉 冲电流) 一样,通过穴位的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提高免疫功能;同时, 它又兼有音乐的欣赏性和娱乐性,充分发挥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尤其是由音乐信号经过 换能处理,音乐脉冲电流不仅具有调制特点,而且是低、中频脉冲电流的集合体,其频率范 围广,约在20〜20000Hz之间,具有音乐风格和特点的同步音乐脉冲电流,刺激经络穴位, 治疗效果也随之明显提高音乐电针疗法具有舒心活血、镇静催眠、解痉止痛、抗炎消肿、 蠲痹降压、预防肌肉萎缩等功效该疗法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进一步深入的开发性研 究正在开展,随着音乐元素中更有针对性的符合人体特性的信号规律的阐明和发现,该疗法 将发挥更大的作用3.2 结合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运用音乐辅助导引的方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方法之一在优雅、恬静 的音乐环境下,进行调心、调息、调形,通过养心安神,吐浊纳清,运行气血精气,炼意调 神,增强定力,可以治疗精神心理疾患,尤其适合精神过度紧张,身心失调诸疾患者一种是专门以音声导引,通经行气,祛病疗疾的如六字决、念诵法、歌咏法、乐器演奏 等;另一种是传统音乐与运动导引有机结合,主动运动类型有如各种太极拳、易筋经、养生 气功、保健功等,被动运动主要是按摩为主,在合适的音乐配合下,更容易使人放松,进入 状态,提高疗效。
3.3 结合精神心理调节音乐治疗以其卓著的情感及精神效应、联想效应和心身效应,是调节精神心理状态的最 佳手段之一针对患者心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方法① 顺志从欲法 通过满足人的意愿、感情和生理需要,来达到祛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古医家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以音乐意境合其情意, 顺遂其欲,疏导气机,促进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状态直接给以性质类同,感觉相近 的音乐,得到共鸣后,引导患者步向良好状态② 精神内守法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肯定了心理因 素对机体各脏器生理状况和过程的重要影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减少疾病和加快身体康复的基本健康策略传统古典音 乐,有一种有规律合乎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