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docx
42页一、氧化—还原反应1、怎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表象:化合价升降 实质:电子转移注意: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有关概念被氧化(氧化反应)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氧化产物(表现氧化性)被还原(还原反应)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还原产物(表现还原性)注意:(1)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2)用顺口溜记“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正相反”,被氧化对应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对应是还原产物3、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单线桥:双线桥:注意:(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记住,如果对分析化合升降不熟练可以用坐标法来分析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4、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凡处于最高价的元素只具有氧化性最高价的元素(KMnO4、HNO3等)绝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Cl2 、O2等)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凡处于最低价的元素只具有还原性最低价的元素(H2S、I—等)金属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注意:(1)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强过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过还原产物。
2)当一种物质中有多种元素显氧化性或还原性时,要记住强者显性(锌与硝酸反应为什么不能产生氢气呢?)(3)要记住强弱互变(即原子得电子越容易,其对应阴离子失电子越难,反之也一样)记住:(1)金属活动顺序表(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非金属活动顺序元素:F>O>Cl>Br>N>I>S>P>C>Si>H单质:F2>Cl2>O2>Br2>I2>S>N2>P>C>Si>H2(4)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关系F2>KmnO4(H+)>Cl2>浓HNO3>稀HNO3>浓H2SO4>Br2>Fe3+>Cu2+>I2>H+>Fe2+F — 大家记住“强酸、强碱、可溶性盐”这三类物质要拆为离子方式,其余要保留分子式注意浓硫酸、微溶物质的特殊处理方法2)检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三查(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是否符合反应事实)3、离子共存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都不能共存(1)生成难溶物常见的有AgBr , AgCl , AgI , CaCO3 , BaCO3 , CaSO3 , BaSO3等(2)生成易挥发性物质常见的有NH3 、CO2 、SO2 、HCl等(3)生成难电离物质常见的有水、氨水、弱酸、弱碱等(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与S2- 、ClO—与S2-等三、原子结构1、关系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Z)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注意:化学反应只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变化,所以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化合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化合价|2、 所代表的意义3、同位素将原子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注意:(1)同位素是指原子,不是单质或化合物(2)一定是指同一种元素(3)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运动的特征:(2)描述电子运动的方法:(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符号 K L M N O P Q层序 1 2 3 4 5 6 7(4)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守的四条规则四、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什么是元素周期律?什么是原子序数?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律是谁发现的?2、周期表的结构(1)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2) 记住“七横行七周期,三长三短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主副各七族还有零和八”。 3) 周期序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元素的种数:2 8 8 18 18 32(4)各族的排列顺序(从左到右排)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O注意:ⅡA和ⅢA同周期元素不一定定相邻3、元素性质的判断依据跟水或酸反应的难易金属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跟氢气反应的难易非金属性 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注意:上述依据反过也成立4、元素性质递变规律(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注意:金属性(即失电子的性质,具有还原性),非金属性(即得电子的性质,具有氧化性)(2)原子半径大小的判断:先分析电子层数,再分析原子序数(一般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数相同的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5、化合价价电子是指外围电子(主族元素是指最外层电子)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 |负价| + 最高正价目= 8注意:原子序数、族序数、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的奇偶数关系6、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位、构、性”三者关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 O2↑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 NH3↑ + H2O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 NH3↑ + HCl↑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59、SO2 + CaO = CaSO3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61、SO2 + Ca(OH)2 = C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