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方言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艺术表现作用.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2918081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3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方言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艺术表现作用    时 雪(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Summary:陕北民歌是一种区域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的结晶它凭借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质朴而动听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陕北人民将纯朴的方言文化植入到陕北民歌中,使陕北民歌注入浓郁的乡土气息,赋予了陕北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陕北人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陕北民歌中,陕北民歌就是陕北音乐的根,是陕北人民的魂,是陕北文化的典型标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Keys:陕北方言;陕北民歌;演唱;艺术风格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陕西北部,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我们熟知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而生的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本来就蕴藏着艺术的原料,那些最原始、最粗糙、最自然的东西,造就了最丰富、最生动的艺术形式陕北民歌亦是如此,陕北人民用最朴实的方言,最通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旨在从陕北方言角度入手,对典型的陕北民歌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在前人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分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艺术表现作用,解构方言歌词与音乐之间的艺术特征美,让研究更完整,更细致,也为今后掌握陕北民歌演唱的技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陕北民歌特点的总体概述陕北民歌是陕北这个特定地域中的特定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个性受胎于陕北的文化地理环境黄土丘陵沟壑纵横,漫患切割,山峁陡疙瘩,崾岘加梁岔,限制了交通,也阻碍了交往;浩瀚黄沙一望无际,流动不居,变化多端,形塑难料这些,都是陕北民歌发[来自www.lW5u.Com]生的首要前提,也是陕北民歌曲调的豪宕粗犷,缠绕张弛的内因机制,也是陕北民歌歌词坦率直白,火辣情深的外感发生缘由陕北民歌的特色简单归纳为:厚重、土气、美妙它可以土得掉渣,但土气却不失厚重;它可以美得撩人,但通俗却不失亮丽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真是写照,是陕北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更使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佳渠道陕北民歌的主要体裁有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简称“号子”,陕北人称“喊号子”或“吆号子”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荷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叫,久而久之这种吆喝或呼叫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成为歌曲的形式它的音乐特点简洁明了、坚实有力音乐性格粗犷豪迈,能够充分表现劳动者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面貌,同时还能够起到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其次是信天游,信天游是民歌中的山歌体,山歌又被称为“山曲”或“酸曲”,其特点为数量大,曲调多,内容广,是西北民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种。

      它的曲调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它的旋律优美、感情丰富、节奏感强,深受人们喜爱最后是小调,又称为“小曲”,是一种在城镇之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被称为“里巷之曲”与山歌相比,小调形式较为规整、细致如《走绛州》《掐蒜苔》等歌曲都属于这个范畴二、关于民歌的方言唱词陕北民歌来自于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民歌和人们的生[来自www.Lw5U.com]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美好生活的陕北民歌不计其数,无论什么主题的民歌,都展现了陕北人民的勃勃热情以及陕北方言粗犷的个性陕北民歌的产生、发展以及流传过程中,都吸收了大量的陕北方言如果没有陕北方言,陕北民歌将大失其色,许多民歌只有用方言唱出来,才能成为地道的陕北民歌一)方言俗语在陕北民歌中的直接运用陕北民歌中最能够抒情达意、表露心声的方式就是使用那些来自民间的土色土香的方言俗语它土得掉渣,却又美的自然、不造作由于陕北民歌中运用了原汁原味的方言唱词,才更加凸显了它独特的魅力1.歌词创作土生土长的陕北民歌是在那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孕育而成的最初,人们只是唱歌,从没有过多的将“原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词与陕北民歌结合在一起,那时的人们也没有确定“陕北民歌”的概念。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到陕北民歌的独特,才真正认识到陕北民歌那种自由自在的原生态唱法那些创作民歌的歌手明白,民歌是属于民众的,是属于日常生活的,于是他们在创作时不吝一切生活琐碎,将其作为歌词的素材,有时创作的主题太小,小到太过直白,也正因为“小”,才更显得真实,有了真实,才能说到美如今流传下来的陕北民歌,以日常生活状态为主题的歌曲生命力尤为旺盛,倘若偏离了日常生活,也就偏离了生命的魅力2.特殊的语音语汇在语汇方面,陕北方言中保留了较多的古音古词,如陕北方言中将“债务”叫做“饥荒”、“妻子”叫做“婆姨”、“丈夫”叫做“汉”、“青年男子”叫做“后生”、“小孩”叫做“猴娃”、“开水”叫做“滚水”、“害羞”叫做“背兴”、“热闹”叫做“红火”、“土块”叫做“土疙瘩”、“现在”叫做“尔格”、“乞丐”叫做“行吃的”等,这些词都来自于陕北人民的生活,经过提炼、总结而成,虽然听起来土得掉渣,但仔细品味,又觉得生动形象3.模糊化使用的数词将数词含义模糊化使用的方法反映出陕北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数字被一个民族偏爱或讨厌,那这个数字就会被应用于各个方面做参照数如西方人偏爱十二,而讨厌五、十三,例如“黑色星期五”、同样的,东方人更偏爱六、八,以及十进制中的百、千、万,而讨厌四,因为“四”与“死”字同音,这里对“四”的讨厌,带有传统的迷信色彩。

      陕北民歌中习惯用三、五、九、十三等数字在陕北民歌中,将数词模糊化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如歌曲《黄河船夫曲》中”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条船,九十九条船上九十九根杆”;《蓝花花》中“五谷里的那田苗子数上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就数那个蓝花花好”;《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中“三十里那个名山那个二十里水,五十里路途来眊妹妹”这些歌曲中出现的“九十九”、“一十三省”、“三十里”等数词,目的根本不是让人们从数量的角度去精确的描述事物,这里均使用虚假的“精确”数字但通过这些数字的描述,却能够使人们在脑海中营构意象,将歌曲的意境烘托的更加精准这远远超出了数字本身所提供的信息量,在模糊中超越精确,这是一种超越,一种更高层次的描述二)方言特点与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质语言是人们表达内心世界情感的工具,唱歌也是语言的一种状态,但它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交流用的语言,它更加艺术化为了使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更加声情并茂、传情达意,于是人们使用艺术的语言形式来表述内心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确保歌曲的情感更加丰满然而民歌的内容不仅要用艺术的语言表达,还要更符合音律,需要更多的情感浇注歌词方面需要将就和谐,读起来押韵顺口,便于记忆。

      这需要把歌词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统一起来,尽可能在带有丰富情感的内容上再加入和谐的音韵所以说,写好一首歌需要很深的功底陕北民歌结合了方言特点,通过衬词、叠字以及哄音、细音的唱腔等方面来体现歌词的声音美三、方言对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人们常说陕北民歌好,可好在哪里?陕北民歌好在一种感觉,感觉在于它的韵味,感觉在于它的语言陕北民歌早已成为陕北人的一张名片,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二种语言若我们绕过陕北方言,用普通话或者学院派民族唱法来演唱陕北民歌,一唱就没了“精气神”,它原先的文化语境也随着普通话流失了还有那些非陕北人的歌手来唱陕北民歌,他们想用方言,但总是模仿的不地道,缺少了方言里的鼻音和土气,这注定是失败的因为,陕北民歌生长在陕北方言里,纯正的陕北方言流传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流传在陕北民歌的歌声里一)方言音腔及韵脚特点自古以来,无论是在诗词还是歌曲写作中,我们都讲究用“押韵”的方式来创作,即把相同或相近的韵母词放在句子的句末,从而产生一种优美和谐,朗读顺口,节奏铿锵的效果民歌是使用方言进行押韵的,通过押韵的形式来体现民歌的语言美,若不使用方言来演唱,往往会造成歌曲韵脚的不协调同样,在陕北民歌中,对押韵的效果也是极其讲究的。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只有用陕北方言来演唱陕北民歌才能凸显它的独特韵味在陕北方言中,保留了部分古音,并且咬字发音时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都发ng,如“人(ren)”在演唱时发“reng”在歌曲中也存在大量的方言音腔,如《蓝花花》中“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在爱死个人”中“下(xia)”读作“ha”,“爱(ai)”读作“ng-ai”,归韵落到“ai”;歌曲《东方红》“他是人民大救星”中,“民(min)”读作“ming”,“是(shi)”读作“si”等,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方言音腔中的韵脚特点,这些歌词韵脚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若是用普通话来演唱,便体现不出它的押韵效果因此,只有了解陕北方言的语音音腔特点,再配上优美流畅的歌曲旋律,才能将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完美地表现出来二)歌词情感与曲调结合陕北民歌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是陕北方言的一个载体,它的歌词和曲调都来自生活陕北民歌曲调高亢、嘹亮、悠扬,真假音转换自然;歌词真实朴素、热情大方陕北民歌中的歌词与音调相互关联,曲随调走,调又融于曲中它的旋律形态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节奏较为自由,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广泛使用7和#4构成的音阶,有时还会出现#1。

      由7和#4构成的音阶在陕北民歌中成为“苦音音阶”这些特殊音使陕北民歌的风格更加独特,同时还令陕北民歌在旋律上更加细腻、委婉四、结语以上这些就是我对陕北民歌和陕北方言的一些理解和认识陕北民歌与陕北方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因此,我们在研究陕北民歌时不能只注重它那粗犷的唱腔与音调,还应注重研究其独具特色的方言只有将这土气醇厚的陕北方言融入到陕北民歌之中,才能更好地演绎出高亢洒脱的陕北民歌在传承与保护陕北民歌方面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支持除了保留陕北民歌原汁原味的方言唱词外,还应结合现在舞台技术,丰富演唱形式,为陕北民歌注入新的生命力在遵循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下,不断推动陕北民歌的可持续发展,让陕北民歌能够抵抗住时间和时代的考验,经久不衰,广为传唱[Reference][1] 龚耘.信天而游:陕北民歌考察笔记[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12.[2] 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10.[3] 吕政轩.陕北民歌一歌多词及其演变规律[J].榆林学院学报,2003,1.[4] 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J].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5.[5] 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H].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4.[6] 邢向东.西北方言民俗研究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J].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