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音乐简史.ppt
30页中国近代音乐简史 主讲:张新杰• 目录•工业革命歌曲 (赵元任 刘天华)•救亡抗战歌曲 (聂耳 冼星海)•解放战争时期歌曲 (马思聪)工农革命歌曲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地开展了群众音乐活动,产生了许多新型歌曲有很深的革命热情,都是以现成曲调填新词而成的,如《工农兵联合歌》曲调来自《中国男儿》,也有许多是根据民歌或城市小调填词•这些具有革命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歌曲,今天被称为工农革命歌曲 专业音乐教育•1920—1927年间的音乐专业教育机构主要有北京女高师音乐科、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艺专音乐系和上海专科师范音乐科它们教育体制,规模小,不完备和不能独立设校•萧友梅与蔡元培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蔡元培等创办国立音乐院赵元任•生平: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幼年时受民族音乐的熏陶•1910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选修物理、音乐。
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赵元任最有代表性的歌曲: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劳动歌》、《小诗》、《卖布谣》、《织布》、《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赵元任歌曲创作特点•①词曲结合好他的旋律创作符合语言音调的特点,并首创性地把民歌、戏曲中常见的花音、滑音等润腔手法用于旋律中如《卖布谣》•②突出曲调的民族风格他曾探索中国化的和声、注重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特点,善于把民族民间素材用于创作中如《教我如何不想他》•③创作中注意音乐形象的生动和鲜明,充分运用和声不同的色彩,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调性布局和移调来表现情绪的发展变化如《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作词•歌曲为通谱歌形式,以对春夏秋冬 四季自然景色的描绘, 抒发作者 “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歌曲每段尾句,引用了我国京剧中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刘天华•生平:刘天华(1895—1932) ,江苏江阴人•1912年赴上海,萌发了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并自学音乐理论、钢琴、小提琴等•1922年赴北京,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导师。
•1927年筹组“国乐改进社”,办刊物《音乐杂志》•刘天华请民间艺人到家中听写乐谱并与他们一起演奏刘天华的音乐创作•10首二胡曲:《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二胡练习曲47首•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琵琶练习曲15首•2首民乐合奏:《变体新水令》、《混江龙》•五线谱记谱的戏曲专集《梅兰芳歌曲谱》,为梅兰芳赴美国访问演出而作刘天华音乐创作特点•1.他的创作从题材上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如《病中吟》、《苦闷之讴》等•2.主题具有鲜明的标题性,乐曲的音调、曲式结构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3.大胆吸收西洋音乐的经验,如借鉴小提琴的揉弦、跳弓、颤弓、换把、“泛音”等演奏方法,同时借用其他民间音乐体裁的结构方式、借用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来扩大二胡的表现力救亡抗战歌曲•九·一八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在群众中展开了积极的活动,写出了一批抗日歌曲如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陈洪的《上前线》、陈田鹤的《夺回失去的土地》、陈啸空的《武装自卫》、黎锦晖的《向前进攻》,等等。
随后,聂耳、任光、张曙、冼星海、吕骥等人,又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抗战剧团在武汉街头演出聂耳•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人1925年(13岁)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积极参加革命运动、热情阅读进步文艺和理论著作1927年考•1931年考入黎锦晖的“联华歌舞学校”1932年通过田汉加入了左翼剧联,正式开展了他的革命音乐活动•与张曙、任光、安娥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他的歌曲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流传聂耳小像•1928年就读省立第一师范的聂耳开始学习小提琴1934年聂耳与田汉(左图)聂耳与王人美等影星的合影(右图)聂耳主要创作•聂耳的创作集中在1933-1935年,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都是进步电影和戏剧的插曲,另有几部器乐作品•《塞外村女》聂耳的抒情歌曲多以社会底层女性为创作题材,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塞外村女》具有朴实的农村民谣风格•《毕业歌》,田汉作词,情绪明朗饱满,有很强的号召力,易于广泛传唱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1938年赴延安,在“鲁艺”和女子大学兼职,并创作了一些大型作品。
•1940年,冼星海接受中共中央的任务去苏联为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制作和配乐 在苏联期间,由于爆发了苏德战争而无法返回, 1945年逝世于苏联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冼星海一生经历复杂,他的创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①“法国时期”,都是室内性器乐和声乐作品,有习作特点,风格受法国现代音乐的影响,内容集中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代表作《风》②“上海、武汉时期”,从事救亡歌咏运动期间,作品多是群众歌曲和电影、戏剧的插曲、配乐,这段时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③“延安时期”,集中在歌剧和大合唱两个领域探索,写出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大众化特点的音乐,歌剧《军民进行曲》等,尤其是《黄河大合唱》,摆脱了欧洲大合唱形成的传统规范,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的新风格,是我国合唱发展的里程碑《生产大合唱》建立在民歌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有简单的情节人物和舞台表演另有《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冼星海与田汉合影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战斗性的抗战歌曲之外,还有对汉奸、发“国难财”的奸商和国民政府腐败黑暗统治进行讽刺与揭露性的歌曲作品,如舒模的《你这个坏东西》、《大家唱》、《跌倒算什么》,费克的《茶馆小调》、《五块钱》,宋扬的《苦命的苗家》、《古怪歌》等。
•费克《茶馆小调》马思聪•马思聪(1912—1987),出生于广东海丰1924—1929年去法国学习小提琴,1928年考入巴黎音乐院,1929年回国,1930年再赴法国师从毕能蓬学习作曲•1932年小提琴独奏巡演, 轰动音乐界 被誉为 “音乐神童” 歌剧《白毛女》的诞生•942年5月,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讲话》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向与指南针40年代《白毛女》剧照•在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中,还成功地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合唱、重唱和间奏曲等形式 ;乐队为中西混合伴奏形式 •《白毛女》开辟了一条探索西方歌剧民族化的道路•尤其歌剧音乐中运用河北梆子等激昂音调创作《我要活》等大段唱段以表现白毛女的斗争情绪和反抗性格是非常成功的• 《白毛女·我要活》马思聪的音乐创作•马思聪音乐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将西方印象派技法与中国民族乐派相结合,创作的作品有多种形式,以小提琴作品影响最大。
•他的代表作品有:小提琴曲《第一迴旋曲》、《西藏音诗》等,管弦乐组曲《欢喜组曲》、《山林之歌》等,合唱作品《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等,芭蕾舞剧《晚霞》等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