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小学自然]中年级自然概念教学的逻辑方法.doc
4页[小学自然]中年级自然概念教学的逻辑方法 小学生进入中年级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逐渐占主要地位他们的学习不再像初入学时那样依赖直接的刺激物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具备了从简单的比较、分类向简单的推理、概括等逻辑方法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年级概念教学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开始要求用较严谨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内涵相对于低年级在表述概念的内涵时教材逐渐加强了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教材中日常性的语言大大减少如“东西”之类的词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上常用的“物体”等词语 其二教材所揭示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然是较低层次的教材所揭示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都是比较简单的、基本的例如:“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里只揭示了“浮力”的方向并没有涉及浮力是如何产生的浮力的本质(水的压力差)等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概念教材并没有要求揭示其内涵和外延这类概念或者是直接引用儿童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的概念如“螺丝钉”、“喷壶”等;或者在引入日常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特征如“果实”、“鸟”等;或者是直接引入科学概念让儿童通过多次接触、使用这些概念去体验这些概念的大致含义如“脊柱”、“关节”等;还有些概念是在让儿童观察自然事物范例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如“哺乳动物”、“溶解”等 根据以上两点特征以及概念本身的基本逻辑特征教师在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应注意只使用简单的和基础的逻辑方法并且只要求学生用这些逻辑方法去获得概念不要求他们知道这些方法本身的内涵在中年级这些简单的和基础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概念的限制法和概括法 概念的限制法是由外延宽的概念过渡到外延窄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要增加原概念的内涵使它的外延相应地减少而过渡到新的外延较窄的概念例如“砂质土”的概念可由“土壤”的概念通过限制而来: 土壤——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砂质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含砂多的土 原概念的内涵增加了“含砂多”就可使其外延缩小变为外延窄的“砂质土”这个新概念 概念的限制法只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进行而且有一定的限度例如 限制限制限制果实─→肉果─→苹果─→红玉苹果限制到具体的种“红玉苹果”就不能继续限制下去了 概念的概括法是由外延窄的概念过渡到外延宽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就要通过减少原概念的内涵使它的外延相应地扩大转化为外延宽的新概念例如“土壤”的概念可以由“砂质土”的概念通过概括而来:在“砂质土”的内涵中减去“含砂多的”几个字便可得到“土壤”的概念 由于中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自然教材并没有严格按这种逻辑方法获得概念往往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然后运用语言归纳(概括)来得出概念例如“哺乳动物”是在让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的外形、繁殖、喂养后代的情况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之后再进行归纳:“猫、牛、猴、狮子在外形和繁殖、喂养后代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哺乳动物”教材中还有“金属”、“水的净化”等概念也是采用类似方法获得的诚然这还是属于由外延窄的概念过渡到外延宽的概念也是概括的一种形式 二、概念的定义法 它是通过揭示邻近属概念和种差来说明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定义法在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有三种形式: 1.性质定义指用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作为种差下定义的方法例如: (附图{图}) ~~表示种差;==表示邻近属概念; ——表示被定义概念(下同) 教材中还有“螺丝钉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