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pdf
47页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 6 篇)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 7 个生字,能写 5 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 6 个生字认识 4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 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 3 教学后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
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小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学会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 5 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朗读好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认识绿线内只识不写的五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第一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有关夕阳的影像资料 2.一曲动听的音乐,将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傍晚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夕阳,谁能给我们说说你印象最深,觉得最美的一刻的夕阳是什么样的? 3.学生谈见闻和感受 4.进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挑选你认为写得最美的段读给大家听) 5.逐个评价 6.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7.交流 8.同桌互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理解“日落”与“傍晚”的关系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日落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傍芒蓝伏余 2.指名认读 3.生自学,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组词 5.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6.反馈写字情况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另外五个生字,理解有绳子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夕阳真美(指:读题)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师叙述:(点出课件)原来是傍晚时候,爷爷奶奶和我去看夕阳,看到了天地间一幅壮丽而又神奇的景色 二、新授 1、课件示课文:谁来给大家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生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点课件)——夕阳真美,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夕阳吧! 2、看,夕阳西下,它挥着小手向我们告别呢!它是怎样向我们告别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读一读,找找夕阳是怎样向我们告别的? 谁来说说,夕阳是怎样向我们告别的? 根据回答,相机出示:西斜图下沉图落山图 小朋友仔细看看,有没有发现图上少了什么?(太阳)谁来把太阳画上?——指名一优秀学生上黑板画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3、师述:是呀,太阳正在逐渐往下落,,你们知道吗?不仅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它的脸也在变呢!请小朋友读读书,找找太阳的脸是怎么变的? 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光芒。
太阳慢慢地……………………涨红了 太阳的脸变的…………………的背后 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谁来说说,太阳的脸是怎么变的?(越来越红)是呀,太阳的脸变得越来越红了,老师这有三支红色的蜡笔,颜色的深浅不一样,想想应该分别用哪支红笔画?——指名生画——其他的小朋友也有任务,请小朋友读读这上面三句话,想想他们画得对不对? 指图:看,太阳的脸是越来越红了,,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优生读 4、老师听出来了,太阳正在慢慢地西斜、下沉、落山它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美景图 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是呀,这三幅图各有千秋,让我们一幅一幅来欣赏吧! 5、出示第一小节——师引读, 喜欢西斜这幅图的小朋友,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画一画这连绵起伏的西山吧,瞧,它们有的高,有的低,一座连着一座,这就是——连绵起伏——齐读——指名读 引读: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指读——齐读 这么壮丽,听得我脸都发红了,谁能把连绵起伏的西山这句话连起来读给大家听?——指读——评议——边读边想象这连绵起伏的西山——再读 师叙述:天空一片深蓝,西山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段话连起来读读?——指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深蓝的天空,走进这连绵起伏的西山去吧!——齐读 6、师范读第二小节,继续导下。
这段中你最喜欢哪里?——云的颜色,说说有哪几种颜色?——只有这几种颜色吗?——这么多的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呀?他们都躲到哪儿去了?(……)——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把这么多的颜色都说进去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 这么多的颜色真丰富呀!挤在一起多壮观呀!谁来读?——评议:仿佛有许多颜色,仿佛看到了……)谁向他挑战?还有谁想读?觉得读得怎么样?(紫色拖得很长,好象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颜色躲在背后)老师也想来读读了——师读——生评——找学生跟老师比(各有所长,相互学习) 云的颜色五彩缤纷,谁想上来染一染?——指名生染 这么多的颜色挤在一起,多热闹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彩缤纷的颜色中去吧!——齐读 7、师引读第三小节:——太阳把什么留在了遥远的天边?(灿烂的霞光)谁来读好它?——读的真好(点图片)——老师要奖给你一片灿烂的霞光——谁再来读?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片灿烂的霞光(齐读) 小朋友,想亲自去看看夕阳吗?让我们披着夕阳的余辉,一起去看看吧!——放录象 看了录象,你想说什么吗? 是呀,夕阳真美,让我们放开嗓子,用所有的热情赞美它吧!——夕阳真美呀! 8、小朋友,我们看了夕阳,觉得真美,课文中的爷爷奶奶看了夕阳,有什么反应? 爷爷为什么满面红光? 爷爷因为高兴而满面红光,爷爷牵着奶奶的手、牵着小孙孙的手,多开心,多幸福,多浪漫呀!你们也有爷爷奶奶,他们幸福吗?能说说爷爷奶奶的幸福事吗? 三、拓展 夕阳很美,幸福的生活更美,今天我们欣赏了夕阳的美景,其实大自然中有更多的美景,有机会的小朋友可以和爷爷奶奶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大自然!好,让我们一起和夕阳说再见吧! 四、齐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2、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一.检查练习朗读情况 指名三人感情读,教师相机指导 你觉得夕阳美在哪里? 二.指导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掩书认真听 2.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3.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4.指名试背 5.同桌交互背 6.齐背 三.写字指导 1.认读:壮慢沉涨更 2.口头组词 3.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4.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5.反馈写字情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组词: 皮()主()夕() 披()往()多()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的天空()的云朵()的太阳 五.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看日落,边看边讲,然后让学生把课文中没有描述到的景象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下来 更多小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一 第 1 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 10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 2 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 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 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 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2017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知识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第 2、3、4 自然段,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大夫所说的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自学生字词,并检查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手术台就是阵地》 读题、质疑 1.什么叫阵地? 2.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为什么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3.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哪国人?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是怎么做的?…… 二、同学们在班上交流自己所查的资料。
三、自读课文 自己解疑,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四、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课文,纠正读音 2.注意多音字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3.识记字形 “棒”左右结构,右下角是两横一竖,请不要多写一横 “续”左右结构,右边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烈”上下结构,左上角四笔是“丶”,不要多加一笔“丶” “仍”左右结构,右边是个“乃”字,不要多加一“捺” “继”左右结构,右边的“米”字最后一笔是“点” “迅”半包围结构,右上角第一笔不要写成“乙” “速”半包围结构,右上角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敏捷:是迅速而灵敏的意思课文中用“敏捷”一词既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医术高明,也说明他在危险的情况下十分镇定 沉思:是深思的意思文中“沉思”一词含义比较深刻面对师长让他离开的决定,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当然不能不服从,但作为一名医生,又必须坚守岗位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沉思”准确地再现了白求恩复杂的心理活动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在处理伤员和自己撤留的问题上,白求恩大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突出表现了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仍然: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课文中两次出现“仍然”一词,第一次是在“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的情况下,为伤员做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的白求恩大夫“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第二次情况更加危急,“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联系上下文,充分表现了白求恩大夫临危不惧,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崇高品质 镇定:是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课文中是说白求恩大夫既没把形势危险放在心上,也没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 迅速:指速度非常快课文中的句子是“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 5.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陆续”、“继续”、“连续”的不同用法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中间有间隔文中指从火线上先先后后不时抬下伤员来 继续:指原来做某件事,中间被其他事耽搁后,接着再做下去联系课文内容,白求恩正在给伤员做手术时,有人传来师长请他撤离的决定,白求恩沉思后作出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自己留下来和战士们在一起的决定,然后又接着给伤员做手术 连续:指不间断地做下去文中指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不间断地工作了 69 个小时 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六、作业 生字、字词、读熟课文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回忆文章内容 1.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板书:白求恩 2.谁能把白求恩与课题连起来说一句话? (白求恩把手术台当成阵地) (手术台就是白求恩大夫的阵地) 3.白求恩大夫在什么情况下把手术台当成阵地?他在这块阵地上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战斗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用横线画出描写小庙周围情况的句子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小庙周围的情况 板书:弹片纷飞 (3)你觉得情况怎样?(危险) (4)朗读指导,读出当时的危险 (5)这么危险的环境,白求恩大夫是怎么做的呢?用书的一句话回答 板书:仍然镇定 (6)你从哪看出当时白求恩大夫仍然很镇定读书上的.句子) (7)圈出白求恩做手术的动作词语,这三个动作词语说明了什么? (8)朗读训练,用对比读的方法①读情况②读白求恩的反映体会到他的镇定。
(9)看板书练习说话:将“情况”与“做法”连起来说,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三自然段板书:对工作极负责 随着战斗激烈地进行,小庙周围的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2)指名读所画的句子,然后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不断爆炸继续手术 (3)看板书,练说话 (4)把白求恩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把自己当作一名中国的八路军战士,把手术台当作自己与敌人战斗的阵地,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白求恩的精神 板书:不顾个人安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2)汇报自己学懂的内容 板书:火苗扑来争分夺秒 (3)看板书,练说话 (4)有语气朗读 5.学习第 5 自然段 (1)看板书纵向总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越来越险】 (2)【在这种情况下】,白求恩是【怎么做的】?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体会出:环境越是危险,气氛越是紧张,师卫生部长催促越是紧急,就越能体现出白求恩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板书: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的坚守阵地忠于职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