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消声与隔振).docx
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消声与隔振) 消声与隔振 10.1 一般规定 10.1.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理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计算应根据工艺和使用的要求、噪声和振动 的大小、频率特性、传播方式及噪声振动允许标准等确定 【条文说明】10.1.1 消声与隔振的设计原那么 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只是建筑中噪声和振动源的一片面当系统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到工艺和使用的要求时,就应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也就是各自的允许噪声标 准及对振动的限制,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空气传播或固体传播)等举行 消声与隔振设计,并应做到技术经济合理 1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理系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边环境的噪声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10.1.2 室内及环境噪声标准 室内和环境噪声标准是消声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条规定由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边环境的噪声级,应得志国家现行《工业企业噪声操纵设计模范》(GBJ 8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模范》(GBJ 1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和《工业企业 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等标准的要求。
10.1.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理系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边环境的振动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10.1.3 振动操纵设计标准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在暖通空调系统中振动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本条规定了振动操纵设计应得志国家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等标准的要求 10.1.4 设置风系统管道时,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噪声的房间;噪声高的风管,不宜穿过 噪声要求低的房间,当务必穿过时,应采取隔声处理 【条文说明】10.1.4 降低风系统噪声的措施 本条规定了降低风系统噪声应留神的事项系统设计安装了消声器,其消声效果也很好,但经消声处理后的风管又穿过高噪声房间,再次被污染,又回复到了原来的噪声水平,最终不能起 到消声作用,这个问题,过去往往被人们忽略同样道理,噪声高的风管穿过要求噪声低的房间 时,它也会污染低噪声房间,使其达不到要求因此,对这两种处境务必引起重视当然,务必 穿过时还是允许的,但应对风管举行良好的隔声处理,以制止上述两种处境发生 10.1.5 有消声要求的通风与空气调理系统,其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宜按表10.1.5选用。
表10.1.5 风管内的空气流速(m/s) 室内允许噪声级dB(A) 主管风速支管风速 25~35 3~4 ≤2 35~50 4~7 2~3 50~65 6~9 3~5 164 65~85 8~12 5~8 注: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用8~10m/s 【条文说明】10.1.5 风管内的风速 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道无特殊要求时,可按经济流速采用即可,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介绍,经济流速6~13m/s,本条推举采用的8~10m/s 在经济流速的范围内消声装置与房间之间的风管,其空气流速不宜过大,由于风速增大,会引起系统内气流噪声和管 壁振动加大,风速增加到确定值后,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甚至会超过消声装置后的计算声压级; 风管内的风速也不宜过小,否那么会使风管的截面积增大,既花费材料又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这 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条给出了适应四种室内允许噪声级的主管和支管的风速范围10.1.6 通风、空气调理与制冷机房等的位置,不宜靠近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当务必靠近时, 应采取隔声和隔振措施 【条文说明】10.1.6 机房位置及噪声源的操纵。
通风、空调与制冷机房是产生噪声和振动的地方,是噪声和振动的发源处,其位置应尽量不靠近有较高防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否那么对周边环境影响颇大 通风、空调与制冷系统运行时,机房内会产生相当高的噪声,一般为80~100dB(A),甚至更 高,远远超过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为了防止对相邻房间和周边环境的干扰,本条规定了噪声源 位置在靠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时,务必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噪声和振动传播 的途径上对其加以操纵为了防止机房内噪声源通过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设 计中应首先考虑采取把声源和振源操纵在局部范围内的隔声与隔振措施,如采用实心墙体、密封 门窗、堵塞空洞和设置隔振器等,这样做仍达不到要求时,再辅以降低声源噪声的吸声措施大 量实践证明,这样做是简朴易行、经济合理的 10.1.7 暴露在室外的设备,当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求时,应采取降噪措施 【条文说明】10.1.7 室外设备噪声操纵 对露天布置的通风、空调和制冷设备及其附属设备如冷却塔、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等,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求时,亦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在其进、排风口设置消声设备, 或在其周边设置隔声屏障等。
10.2 消声与隔声 10.2.1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理设备噪声源的声功率级应依据产品的实测数值 【条文说明】10.2.1 噪声源声功率级确实定 举行暖通空调系统消声与隔声设计时,首先务必知道其设备如通风机、空调机组、制冷压缩机和水泵等声功率级,再与室内外允许的噪声标准相对比,通过计算最终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消声 装置 10.2.2 气流通过直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产生的再生噪声声功率级与 噪声自然衰减量,应分别按各倍频带中心频率计算确定 注:对于直风管,当风速小于5m/s时,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风速大于8m/s时,可不计算噪声自然衰减量 【条文说明】10.2.2 再生噪声与自然衰减量确实定 当气流以确定速度通过直风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时,由于部165 件受气流的冲击湍振或因气流发生偏斜和涡流,从而产生气流再生噪声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 再生噪声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成为系统中的一个新噪声源所以,应通过计算确定所产生的 再生噪声级,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来降低或消释 本条规定了在噪声要求不高,风速较低的处境下,对于直风管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自然衰减量。
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自然衰减量是风速的函数 10.2.3 通风与空气调理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成允许噪声标准时,应设置消声设备 或采取其他消声措施系统所需的消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 【条文说明】10.2.3 设置消声装置的条件及消声量确实定 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量,应尽量用风管、弯头和三通等部件以及房间的自然衰减降低或消释当这样做不能得志消声要求时,那么应设置消声装置或采取其它消声措施,如采用消声弯 头等消声装置所需的消声量,应根据室内所允许的噪声标准和系统的噪声功率级分频带通过计 算确定 10.2.4 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消声设备的声学性能及空气 动力特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对比确定 【条文说明】10.2.4 选择消声设备的原那么 选择消声设备时,首先应了解消声设备的声学特性,使其在各频带的消声才能与噪声源的频率特性及各频带所需消声量相适应如对中、高频噪声源,宜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 对于低、中频噪声源,宜采用共振式或其他抗性消声设备;对于脉动低频噪声源,宜采用抗性或 微穿孔板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对于变频带噪声源,宜采用阻抗复合式或微穿孔板消声设备。
其 次,还应兼顾消声设备的空气动力特性,消声设备的阻力不宜过大 10.2.5 消声设备的布置应考虑风管内气流对消声才能的影响消声设备与机房隔墙间的风管应具 有隔声才能 【条文说明】10.2.5 消声设备的布置原那么 为了裁减和防止机房噪声源对其它房间的影响,并尽量发挥消声设备应有的消声作用,消声设备一般应布置在靠近机房的气流稳定的管段上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 门及消声器后至机房隔墙的那段风管务必有良好的隔声措施;当消声器布置在机房外时,其位置 应尽量邻近机房隔墙,而且消声器前至隔墙的那段风管(包括拐弯静压箱或弯头)也应有良好的 隔声措施,以免机房内的噪声通过消声设备本体、检查门及风管的不严密处再次传入系统中,使 消声设备输出端的噪声增高 在有些处境下,如系统所需的消声量较大或不同房间的允许噪声标准不同时,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段设置消声设备在支管或风口上设置消声设备,还可适当提高风管风速,相应减小风管 尺寸 10.2.6 管道穿过机房围护布局时,管道与围护布局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具备防火隔声才能的弹性材 料填充密实 【条文说明】10.2.6 管道穿过围护布局的处理。
管道本身会由于液体或气体的滚动而产生振动,当与墙壁硬接触时,会产生固体传声,因此应使之与弹性材料接触,同时也为防止噪声通过孔洞缝隙泄露出去而影响相邻房间及周边环境 166 10.3 隔振 10.3.1 当通风、空气调理、制冷装置以及水泵等设备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标时,应设置隔振 器或采取其他隔振措施 【条文说明】10.3.1 设置隔振的条件 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猛烈振动,如不予以合理处理,将会对工艺设备、细致仪器等的工作造成影响,并且有害于人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好因此,本 条规定当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成允许程度时,应设置隔振器或采取其 它隔振措施,这样做还能起到降低固体传声的作用 10.3.2 对本身不带有隔振装置的设备,当其转速小于或等于1500r/min时,宜选用弹簧隔振器;转 速大于1500r/min时,根据环境需求和设备振动的大小,亦可选用橡胶等弹性材料的隔振垫块或橡 胶隔振器 10.3.3 选择弹簧隔振器时,宜符合以下要求: 1 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宜为4~5; 2 弹簧隔振器承受的载荷,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载荷; 3 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使用; 4 弹簧隔振器与根基之间宜设置确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10.3.4 选择橡胶隔振器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计入环境温度对隔振器压缩变形量的影响; 2 计算压缩变形量,宜按生产厂家供给的极限压缩量的1/3~1/2采用; 3 设备的运转频率与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 5,宜为4~5; 4 橡胶隔振器承受的荷载,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荷载; 5 橡胶隔振器与根基之间宜设置确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注:橡胶隔振器应制止太阳直接辐射或与油类接触 【条文说明】10.3.2~10.3.4 选择隔振器的原那么 1 从隔振器的一般原理可知,工作区的固有频率,或者说包括振动设备、支座和隔振器在内的整个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与隔振体系的质量成反比,与隔振器的刚度成正比,也可以借助于 隔振器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