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大会竞赛版.ppt
83页拼养版丁酉年仲夏月窗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望天门山》李白(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早发白帝城》李白(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 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望庐山瀑布》李白(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落九天银河•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绝句四首·其三》杜甫(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关于这首诗的一个小故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唐)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 ,沙暖睡鸳鸯燕子《春夜喜雨》杜甫(唐)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唐)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 浅红•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风据载,作者贞元三年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池上》白居易 (唐)小娃撑小艇,偷采 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莲《忆江南》白居易 (唐) (ān)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 火,春来江水绿 蓝能不忆江南?胜如《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唐)人间四月 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芳菲•杜牧(803年-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杜牧 (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 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生处《清明》杜牧 (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江南春》杜牧 (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 烟雨中楼台•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乐游原/登乐游原》李商隐(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无题》李商隐(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 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灵犀•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望洞庭》刘禹锡(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浪淘沙·其一》刘禹锡(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 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银河•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宰相、诗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李绅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庐氏带着他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由母亲躬授学业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在扬州逝世,时年七十四岁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悯农·其一》李绅(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子《悯农·其二》李绅(唐)锄禾日当午,汗滴 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禾•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寻隐者不遇》贾岛(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不知处云深《题李凝幽居》贾岛(唐)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敲推敲一词,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这一个词来自于诗人贾岛的这个典故•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差人把他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王维(701/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zhài) 《鹿柴》王维 (唐)空山不见人,但闻 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zhū yú) 遥知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江上赠李龟年(红豆)》王维 (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xié)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 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唐) (yì)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别董大》高适 (唐)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 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路《别董大》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枫桥夜泊》张继 (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 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渔火《游子吟》孟郊 (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 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迟迟《江雪》柳宗元 (唐)千山鸟飞绝, 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万径《渔歌子》张志和 (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肥 (ruò lì ) (su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guì) 鳜鱼《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卢纶 (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 ,没在石棱中白羽《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卢纶 (唐) (chán y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 弓刀《蜂》罗隐 (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 为谁甜辛苦《小儿垂钓》胡令能(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 惊不应人鱼《凉州词》王之涣(唐)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提给乾隆皇帝《江楼感旧》 (gǔ)赵嘏(唐)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 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望月《云》 (hú)来鹄(唐)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 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藏山•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江上渔者》范仲淹(宋)•纠错题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往来•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王安石(宋)•纠错题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泊船瓜洲》王安石(宋)•填句题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宋)•填字题 ((qí))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tà) 水护田将绿绕, 山排闼送青来两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填字题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白黑《(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宋)•填句题 lóu hāo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宋)•纠错题 (liàn yàn)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淡妆浓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宋)•填句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宋)•选择题梅子留酸软齿牙, 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芭蕉芭蕉琵琶垂柳荷叶•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示儿》陆游(宋)•名词解释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九州,又名赤县神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即成为古代中国地理范围的代称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游山西村》陆游(宋)•填句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宋)•填空题昼出耘田夜 , 村庄儿女各 童孙未解供 , 也傍桑阴学 绩麻当家当家种瓜种瓜耕织耕织绩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大(宋)•纠错题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蛱蝶蜻蜓飞蜻蜓蛱蝶•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春日》朱熹(宋)•纠错题 (sì)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观书有感》朱熹(宋)•纠错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沟那得清如许?为有渠头活水来渠源《游园不值》叶绍翁(宋)•填句题 (jī)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填空题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遮不住,毕竟 去 ((zhè gū))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青山东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填句题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为赋新词强说愁•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纠错题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填句题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