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异曲同工咏史诗.docx

25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07596164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66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异曲同工咏史诗   篇一:咏史怀古类  一轮活页怀古咏史诗鉴赏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屈原,学识渊博,见识卓绝,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然而却遭到“众女”——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毁而被贬,是以屈原感慨“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诗人査慎行因有诗云:“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三闾祠》 李白异曲同工地写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玉壶吟》   水仙子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注神仙环佩: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  此曲意境幽远,技巧娴熟,曲中“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连用名词,组成一组意象群,勾勒了一幅死寂、萧疏之景对仗工整,使全曲含有整散结合的特点景中寓情,“废”“静”两字意蕴深厚,奠定了全曲感伤的基调神仙环佩今何在?”这一设问起着“关节”的作用,使得全曲意脉贯通,浑然天成问句一转,便由废圃扩及整个西湖、整个历史兴衰、人世沧桑,抒写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的慨叹。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  戴复古长于词多豪放之作〔满江红〕《赤壁怀古》有意模拟苏轼〔念奴娇〕因为说叫《满江红·赤壁矶头》.  满江红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初、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简析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 1219 左右,戴复古曾在鄂州吞云楼谱写一阕《水调歌头》的词作,《满江红·赤壁怀古》词,约写于《水调歌头》的前后,此时词人正在鄂州、黄州一带漫游,黄州城外有赤壁矶 又叫赤鼻矶 ,虽有些人考证这里并非赤壁之战的战场,但时人可能有些传说,前此又有苏轼的“大江东去”一词,词人过此,也难免生发怀旧的感情,继苏轼以后,再写一篇赤壁怀古词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和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以为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她“气吞  区宇”的英雄气慨,别是一个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方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瓦解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沧茫,意味深厚南渡以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周围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址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

      现在看到这些遗址,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伴随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因为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和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和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个手法,全部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取得读者的赞许,确实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  极难说此词能和苏东坡争胜平实的开笔,总觉少了"大江东去"的雄奇,缅怀的周郎,也失却几分"雄姿英发"的潇洒,然而"万骑临江貔虎噪的渲染,毕竟腾升了决战赤壁的壮气,"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后的冷然反诘,亦有狂谰逆折般的警醒之力过片语重而气促,似闻风振潮涌之声涤荡其间。

      结句的发问虽从杜甫诗中发生,仍然有世迁景存的无限感慨推涌大抵东坡所缅怀的,是辉耀江天的英雄功烈,故多从人物风神着墨此词所感慨的,则是昔盛今衰的兴亡时势,故时以论议入调神采之略逊,正有哀感之深沉相补,以足以论本词之得失乎?  怀古 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花费民脂民膏,成为她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全部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给予反驳诗中说:很多追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全部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进,对经济联络和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乏,更带赞  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

      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见的“翻案法”翻案法能够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轻易的  大运河当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一样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完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另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耀,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隋宫》 ,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显著的然而她并不直说第四句突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因为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二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和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愈加坐实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和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

      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根本的褫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正,斥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利用,比通常正面抒发效果更加好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通常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四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这是一首怀古诗题中的汴河,唐人习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 今河南荥阳北 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全部,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来的  首句撇开隋亡旧事,正面重笔写汴河春色。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绿野千里,田畴相接,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悠悠而去的汴河流水,引人在想象中瞩目于两岸千里春色,使原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含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刘禹锡《杨柳枝》说:“炀帝行宫汴水滨”第二句中的“隋家宫阙”即特指汴水边的炀帝行宫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笔墨强调往日豪华荡然无存,和上句春色之无边、永恒,形成怵目惊心的强烈对照,以见人世沧桑、历史无情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 ,包含在“隋家宫阙已成尘”中的意蕴,不正是这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吗?  一、二两句还是就春色常在、豪华不存这一点泛泛抒感,三、四则深入抓住汴水春色的经典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柳絮春风,飘荡如雪,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满目春色,不仅不使人怡情悦  目,反而让人徒增感慨了当年隋炀帝沿堤树柳,本是为她南游江全部的豪奢行为点缀风光的,到头来,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

      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里,好像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个象征 杨花的杨和杨隋的杨也组成一个意念上的自然联络,很轻易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或许还是这么一个客观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现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这,可能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吧  怀古和咏史,就抒写历史感慨、寄寓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上看,有相通之处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较实,后者较虚;前者较详细,后者较空灵将李益的这首诗和题材、内容和之相近的李商隐咏史七绝《隋宫》略作对照,便可看出二者的同异《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经典事例,见南游江全部所造成的巨大靡费,以寓奢淫亡国的历史教训;《汴河曲》则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和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一则重在“举隅见烦费”,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假如看不到它们的共同点,就可能把怀古诗看成单纯的吊古和对历史的感伤,忽略其中所寓含的伤今之意;假如看不到它们的不一样点,又往往轻易认为怀古诗的内容过于虚泛。

      怀古诗的价值往往不易被充足认识,这大约是一个主要原因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荣,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简析  此曲写作者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