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75660552
  • 上传时间:2024-08-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36.77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资料:苏轼( 1037 ~1101 )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 · 三月七日(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另一方面又以 “莫听 ”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 ”,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又引出下文 “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 是加倍写 ; “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 “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 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四、苏轼定风波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 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以上是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