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一.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05020542
  • 上传时间:2022-10-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9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棺前垂白幔, 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灵柩暂 不下葬,称为“停灵”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直 到起灵为止,意在报答父母生养之恩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 一跪谢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蹋拉着,不穿好,入棺后,才可以穿好伊川一带讲究 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 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带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这些 孝称为“生孝”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 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 别人家门但佩带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带的戴法不一样 升棺前,孝带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带是从后向前,在前额 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 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成服备葬 死者大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 丧服,叫做“成服”。

      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 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两千多年来,洛阳 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民国以后,洛阳农村男孝眷头上皆勒白布条,名曰“孝带”宽度约2.5 分米,长 度按关系亲疏,最长者可达 2.5 米(亲生儿子佩戴),最短者仅约 1.5 米子辈孙 辈,皆为白色,曾孙辈则用黄色棉布或白孝带末稍蘸红女孝眷裹头用的白孝布 口旷罩头布”,宽约5 公分,长约1—2米未出阁之女孝眷,只在头上勒窄带一 周,名曰“锅圈”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 皆松而宽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 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其合缝及边沿亦皆为毛边中产以下人家, 一般只亲生子女、儿媳和孙儿孙女等专做孝衣,其他则皆以租赁之孝衣代之对 于子婿侄婿孙婿等,只是各撕孝布一方(长约 2 米,宽约5 分米)以代孝褂这些 孝婿,亲疏不同,所佩孝布长短各异,佩戴方法也不样孝眷男女所穿之旧便鞋,按鞋帮式样覆缀白孝布一层,谓之“裱白鞋”父母双亡 者,子、女、媳的鞋帮满白,单亡者或尚有亲伯父母健在者,鞋帮后部留黑寸许, 其鞋口、鞋后及鞋底结合部全为毛边。

      其他孝眷所裱的白鞋,其留黑的长度,定 制是亲者短,疏者长,并且全是留光边大殓后,男女孝眷才正式穿上用白棉麻布专门缝制的各种丧服男女丧眷,皆穿 棉布孝衫,男衫长如袍,女衫仅及膝亲者大领,用料粗劣,边缝皆毛;疏者小 领,用料细密,制作齐边齐缝孝帽是用竹篾扎成,约4 公分宽的筐架,糊上白 (或红)纸,围成圆圈,用作帽箍,另以半圆圈竖扎箍上,作为帽顶,即成孝帽, 俗称“高帽子”红色孝帽只有亲生子顶戴,其他男眷所戴皆白,曾孙是在白孝帽 上另加黄色纸花一朵哀杖”(即“哭丧棒”),是用长约 7公寸的柳木细棍,旋转 着贴上剪有纸穗的白色纸条即成孝子持杖,意在镇邪驱凶民国时期丧家身穿素衣,臂缠黑纱一匝黑臂纱无论男女老幼,亲疏远近,均可 佩之,既节物省钱,又简单易行60 年代以后,市区多见臂缠黑纱以示有孝在 身出殡前,为使吊唁、祭奠死者方便,丧家多在门前搭起灵棚,将灵柩由灵堂移置 灵棚凡属喜丧,出殡时向祖先行辞别之礼,周代叫大遣祭民国时期,洛阳入 朝祖时,孝子先在祖先堂行四叩礼跪 读告词,告词为:“出必辞尊,幽明一礼, 棺重难迁,魂轻易举,衰期功缌,咸萃于斯,礼宜朝庙,兹不敢废这天夜里, 丧家要雇用乐班,使其尽情吹奏,俗称“闹丧戏”。

      闹丧戏时,村邻纷纷到来,围 立棺边一齐用手将灵柩三抬三放,并一齐以“咳”声相配,表示挽车送行偃师民 间众乡邻此时要抬一面大鼓到丧家门前尽情敲击,俗称之为“攒财”,意取祝贺英 灵归佳城,身卧福地,使后辈多多攒财聚宝夜深人静后,孝子要到近邻各家逐 户跪谢,叫“谢灯”点主作道场通常是在出殡前一天进行,礼仪是很隆重的点主是请德高清白之士 或阴阳先生,用朱笔在木制的牌位上补足“神”字之竖和“主”字之点以及圈点其他 部位的一系列仪式作道场是有钱有势之家请来和尚道士在家中院内筑坛,围棺 为死者念经免灾的活动成俗于唐代,宋代下令禁止然后世仍有沿袭,成为讲 究排场之家必有的礼仪民国初年,仅洛阳老城一带富裕之家请和尚道士诵经免 灾,建国后此俗不存成服后即开始安葬前的准备首先要请出殡安葬时所需的各类执事人,如点主官、 祭道和祀土的“土官”、“阴阳先儿、龙杠头,特别要请一位善于组织、照应的殡 仪总管,负责安排各项事务同时要布置宅院和灵堂,租借各类所需器物如龙杠、 棺罩等富裕之家要准备放置“魂牌”、“神主”的“灵轿”,置死者遗像的“像楼”, 供礼宾、土官和病弱孝眷乘坐的轿车、马车,以及铭旌楼、提吊式檀香炉、传锣、 伞扇、瓜灯、群灯、彩旗、撑杆等,还要邀请鼓乐队(俗称“响器”,多由女儿出 资)、十番社、僧道乐队、军乐队等。

      建国后,安葬时上述器物逐渐减少80年 代后,洛阳郊县农村请唢呐乐班者又开始增多出殡安葬 洛阳民间从西周到唐宋,灵柩一般是由牛车拉到墓地的近代则非常 忌用车拉灵柩,一般都是用人抬灵柩到墓地洛阳周围县区,出殡时是由丧家请 来乡邻中年青力壮的小伙子用木杠抬灵柩民国时期洛阳城区住户死了人,除极 贫寒之家外,一般人家都要雇用一副龙头凤尾杠(俗称“龙杠”)抬往市郊祖坟埋葬, 丧家出殡事宜一般找他们代劳龙头凤尾杠为抬送灵柩的专门用具,用坚实硬质 木材做成全杠分杠身、杠架、抬杠和奠棍四部分,全是漆的大红色杠分十六 抬、三十二抬和六十四抬三种灵柩前后人数相等,一般丧事人家多用十六抬杠 较高级者是三十二抬,租用者较少所需劳力,概由经营者临时组织'丧家对 抬杠者的待遇,由双方协商解决,或付租金,或设筵招待,或分赠毛巾、鞋带, 以表谢意民间认为“见丧不利,逢白化吉”,故丧家对抬杠者一般都要各赠白粗 布一小方(约 9 平方分米),名曰“吉利”作为破法讲究之家还租用棺罩,将棺材 掩住,棺罩一般由锦缎等原料制成,上有提花、贴花、刺绣、锦绣等工艺装饰各 式各样吉祥图案,丧家依财力而租用在出殡时,男孝眷还须另加祭服,即所谓“披麻戴孝”。

      祭服用麻布截成,形如夹 克(旧称坎肩),不缭边不钉扣不缀带,只是披在肩上,并用麻批束之腰间,名曰 “斩衣”亲生子所披“斩衣”,必须事先染成大红色所谓“戴孝”就是男女孝眷头 缠白孝条,俗称“孝头带”所用斩衣祭帽哀杖,在礼成后,一律集存灵柩下待 下葬时,连同大殓时存于棺下的“迎身草”、“掮尸扇”等,一并送至街心烧掉,有 清扫消毒之意第二天早晨出殡前,孝子到祖先堂前行辞祖礼,辞祖词是:“茫茫宇宙,存亡既 定,元孙逝世,尚未入茔;定要有期,不得擅行,谨具菲仪,上告祖宗礼毕, 全体男女孝眷穿齐孝衫祭服,手执器丧棒,怀揣富贵馍,齐集灵前行内遣礼之 后,长子抱魂牌,长孙举引魂幡,其他男眷提食品罐,长媳顶“老盆”,各执事人 抬棺木,由乐队引导,向大门发引出大门后,须鸣放鞭炮,并设香案摆供品, 祭奠路神,为亡灵祈福祛凶,望求阴路顺利然后,出殡队伍就可以上道了出 殡队伍由本族一男性长者在前,死者的外甥在后,沿途撒发纸线,称“买路线” 后跟捧纸扎者和响器班,接着是男孝子,灵柩在其后灵柩前拴 1 丈余的白布, 由扛幡孝子用肩背拉之,叫拉灵灵柩之后为女孝眷及亲友中送殡者,再后是送 殡车、载物车伊川一带出殡队伍以喜乐为前导,掂香纸篮的领路,香纸篮内有 纸钱,边走边撒。

      香纸篮内放有一只公鸡名曰“叫魂鸡”,一边走一边用桑树枝或 石榴树枝条打鸡,此为避妖邪,有“六精斩尽魂魄散,金鸡鸣处神鬼惊”之说送殡途中,如遇到有人路祭的,孝子均要跪谢,并告明在回灵或“复三”时设宴酬 谢如遇道路难行之处时,孝子要对抬龙杠者致谢或另加犒赏,洛阳民间一般多 由女婿掏钱如果路人碰见有人出殡,则必须过去帮助抬棺,哪怕只抬几步,也 须表示一下,显示乡里亲情民国时期至建国后的洛阳农村,灵柩入茔后,停于已挖好的墓穴旁,由亡者的长 媳、生女、孙女、亲姐等女眷下道入圹,作洒扫除尘状,并将圹中土带数捧回家, 叫“扫堂”,意取魂飞西天,殿卧净土然后众人齐抬灵柩,以绳系棺,下人墓中 先首后尾,推棺入圹经阴阳先生分金正位后,由女婿亲拭棺盖,铺上铭旌,剁 下末梢,象征后继有人,并将镇墓物、食品罐放置在棺边,棺尾放写有亡人姓名 及生卒年月日的青色新砖新瓦随后以砖砌门封圹,焚香薰墓以圆气墓室封严圆气之后,孝男要亲自执锨填墓道,撂土三锨之后,跪请封墓人一起填 土单棺者封丘为椭圆形,双棺者封丘为正圆形,不能弄错封丘拢妥,由孝眷 手提“点汤壶”(水壶盛满水,撒人白面一把,即点汤壶),沿墓周边哭边洒,叫“点 汤”,必须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意在画圈为界,纸质孝帽及所有纸扎焚于坟前。

      在孟津一带,下葬完毕后,女孝眷们用富贵馍投打引魂幡,直到打倒为止,谓之 谁打倒谁有福气,能使子孙昌盛偃师一带有将绳索挽成一团拖在地上拉回的习 俗,称为“拉富贵”下葬后,还要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目的是丧家破土建墓,惊扰土地,敬请见谅,保佑生者及亡灵这一习俗汉代已有,称为,解土”(《论衡•解除篇》),以后 历代都有此仪式民国时期祀文如“维民国某年某月某日,祀土官X X谨以猪首、 果品、香烛、清酤之仪,敢昭告于后土尊神前,跪而言曰:‘今年有已故X X殡 葬此山,茔城安久,恐有触犯,祈神默佑,尚飨!”'祭祀之后,孝子捧灵牌回 家,家人点香接于门外,捧灵牌到堂屋安放孝子进门前,要在放有铜钱和菜刀 的水盆中捞一把,谁能捞住钱,谁就有福气,叫“捞富贵”放把菜刀表示和死者 一刀两断在伊川一带盆内放铜钱不是让孝子捞的,而是让跟随孝子回采的鬼神 捞的,据说鬼神位忙于捞钱,就不会跟进家门了除丧守孝 亡者安葬后,其亲属处理丧后之事,称为“除丧”洛阳老城一带出殡 后,族人立即将灵堂中的铺草等一并清除到门外焚烧,把一块生的带皮猪肉和肉 汤埋在原来停棺的地方,以求吉利将室内打扫清理干净,然后供奉家神葬后 第二天,孝子挨门挨户向乡里邻里磕头,行酬谢和回送之礼,俗称“谢孝”,标志 着丧礼完毕。

      除丧中还要“出殃”是否出殃,由阴阳先生殃单而定殃单是阴阳先生在为亡者 定“卒时”,根据寿终时辰推算葬后有无殃魂还家窥探所开列的一纸清单到殡葬 时,阴阳先生将凭此单,推出出殃时日,殃起方向,殃升高度,殃散时刻,化气 颜色等民间相传,人死后,有的“灵魂”立即离去,有的则恋恋不舍呆在家中几 天再走,传唤魂煞因而也逗留不走人在断气后由阴阳先生推算死者的灵魂何时 离家,若灵魂未走,要知道其落在何处,何时“出魂”离去,然后在其离去之时举 行仪式送其离开,俗称“出殃”出殃时间多在出殡后两天之间的夜晚,届时,丧 家准备酒菜设祭并把家中所有门户大开,再举家外出躲避,鸡犬不留,以利灵魂 顺利出走门前要悬挂出殃标志,以防他人误人邻居在其门前撒白灰,据说可 避之待出殃时辰过后,丧家回到门外先隔墙扔入一条扁担再放鞭炮,而后敲锣 遍及屋内外,以恐吓那些暂时未离开的鬼魂在偃师一带,传说死者灵魂离去时, 要由阎王爷遣小鬼执索链前来拘拿,临走时还要到灶神处告别为证明其真,丧 家便在灶神牌位前撒一层细灰土,待出殃后,举家聚集灶神处,观看灵魂出走时 是否留下印痕出殃”这种迷信活动在建国以前,受佛道轮回思想的影响,流传 很广。

      建国后,已渐破除在洛阳,尊亲死后,还要守孝孝子在一定时间内穿孝并停止娱乐和交际,三年 内不许结婚以示哀悼所穿孝服主要是白鞋第一年,穿白鞋,孝子孝女穿毛边 的,孝孙辈穿光边的;第二年,孝子孝女可以穿灰鞋,鞋口沿白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