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doc
3页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5000余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 部治国谋略和兵法韬略的演变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兵家战略的治国平天下的管 理理论对这些珍贵的管理思想进行正确的剖析和反思,对于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形成我国管理科学的民族特色,都是及其重要的古代的政论家、兵法家、文学家等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光耀古今的著作,其中,《老 子》中“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的后发制人思想;“以弱胜强,以 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 避实击虚的应变策略以及三十六计的具体谋略,“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人事哲 学,”,这些充满着对立转化思想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成为治国、治军的锐利武器,也成为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成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经营哲学、激 励方法、干部标准、厂风厂纪的思想宝库然而,与现代西方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名著当要数三国演义了,“陈 述百年,概括万事”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而旦还艺术 地展示和弘扬了三国时期的管理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管理思想宝库的内容。
这里我们 仅从其中的人才人事、决策谋略、法纪法度的思想分析与挖掘中,探求其中蕴含的深刻的 管理理论,并力求寻找与现代管理运作相符合的思维方式一、知人善任,以人为本“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政事者,民命之木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 民命在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的战乱年代,诸侯要想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除了自身的雄 才大略之外,更要善于利用和挖掘珍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一•点,对于 三国中具有远见卓识的各路诸侯来说,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在战争的空隙里,他们纷纷 使出浑身解数,招四方之士,纳八荒之才,笼将士之心纵观《三国》全书,三国时代贤 明的主表现出来的求才若渴的进步的人才人事观,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求才不惜屈驾,唯才是征吴侯孙策,为求名士张昭等,亲自备礼下榻造访;皇 叔刘备为求孔明,顶风冒雪三顾茅庐曹操也从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名 句,显示他迫切的求才望,官渡之战中,他赤脚迎许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第二,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一•点,在曹魏一•系中尤为明显曹操用人,强调唯才 是用,不拘品行,不咎既往在他的人才库里,有亡命之徒,也有淫乱之辈甚至连为袁 绍作檄文,大骂曹操的陈琳,最后也为他所用。
第三,用人不论资辈,唯才是用魏蜀吴三国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各 自的特点和风格魏强调唯才是用,蜀强调德才兼备,吴国用人一概不论资辈赤壁之战, 年仅二十九岁的周瑜,被孙权推上了吴军都督的宝座,夷陵抗蜀,孙权又启用了 “年幼 望轻,恐诸公不服”的陆逊担任全军统帅这些都是唯才是用的表现第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国演义》中的贤君明相,不但能慧眼用人,知人善任, 而旦在用人决策方面更强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官度之战中,曹操在袁绍营中,缴获了许多部属通敌的信件当时,有人建议,把这些通敌分子全部处死,但曹操不但没 有这样做,反而急令把所有的信件烧了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操 用人不疑到如此,连一贯尊刘反曹的罗贯中,也赞扬起来了第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三国时期,不管是贤君明相还是义士,重学意识都很炽 很浓i方面,他们很注重自己的培养和提高,刘备重学,以“师礼事孔明”曹操重学, 有名作佳篇传后世孙权重学,凭劝吕蒙读书之事见精神美羽重学,千里走单骑犹挑灯夜读, 庞统重学,军务再忙仍挂剑诵《孙》、《吴》二、 德刑并用,赏罚分明“治世尚教化,乱世重刑法”,兵法旨要告诉我们战争成败的关键是在于“道、 天、地、将、法”五因素,在这五大因素中,“道”是根木,“将”是基 础,“法”是保证。
正确地运用法治,不但能充分树立管调者的崇高威信,而且能保证 本系统必要的管理秩序,减少木系统内各种不稳定的因素,缩短行为日标的实现过程在 法治方面,《三国演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初到任,县四门各设五色捧十余 条,存犯禁一者,不避豪杰,皆棒责之灵帝所喜小黄门赛硕的叔父,提刀夜行,操巡夜 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环宇年纪轻轻才二十岁,官职不大才 洛阳北都尉,官龄不长才初到任,但是曹操却“威名颇震环宇”,把社会秩序搞得井井 有条,使内外莫敢犯禁为什么,就在于曹操能依法治犯禁者,他那五色棒,连皇帝老子 近臣的叔父也敢打,还愁什么社会治安搞不好,还愁什么不能树威“杀贵大,杀大可以 树威赏贵小,赏小足以树信”,法治就是要敢于碰硬,动真格的混乱之际,蜀国也非常注重法治刘备自领益州牧后,首先即令军师诸葛亮拟定国条 诸葛亮根据当时蜀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 “八务”、“七戒”,“六恐”、“五 惧”,“刑法颇重”,自此之后,“军民安堵”,巳蜀的社会秩序有了根本性的转 变,社会治安问题解决了,人民也能安居乐业诸葛亮在蜀二十年,依法奖罚官吏多人, 失街亭,他挥泪斩了马傻,乂自贬三级,这些无不在巳蜀人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为 促进社会安定,军心稳定,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演义》表现出了明确的法治思想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赏罚分明,不畏权贵,严 于律己,并注重国条律令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当 代中国的法制原则然而,知法者犯法,执法者违法,违法者逃法的现象也时有可见借 鉴三国时的贤君明相在治国、治军方面的切实执法的胆魄相手段严明法纪,严格法度, 刑重法严,相信,必能去暴安民,社会治安一定会根本好转三、 谋而后动,目光长远从诸葛亮对刘备所作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分析,到为完成刘备“中兴汉室”统f大 业的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全过程,足以看出“隆中对”不仅具有现代企业 战略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策划案例之一公元207年(建安12年),奔波流离半生的刘备暂栖新野,在痛定思痛的反省中, 认识到欲要谋求发展、夺取天下,就必须有贤能之士的辅佐于是,他遍访贤能,虚心求 教在名士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向诸调亮求教“成就霸业、中兴汉室”的大计 在刘备诚心所至之下,诸葛亮献出了 “隆中对”的分析决策其中既包含了对当时国家 总体形势和战争形势的分析,也包含了对刘备自身处境、资源能力和各竞争对手的分 析,以及刘备应该争取的长、中、短期战略目标与实施计划。
同时,在了解各种优势与劣 势和利弊关系的前提下,诸葛亮提出了制定可行战略和如何实施这些长短期战略步骤的 决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从火烧博望坡开始,采取孙刘联盟战略,抵御曹军,赤壁 大胜;接着是数年的节节胜利,取荆州,平益州,取汉中,使刘备占据荆、益之地,形 成了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实现了刘备“统一天下”的中期目标从“隆中对”决策与其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战略思想与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有着同工异曲和不谋而合的现实意义诸葛亮根据刘备的事业方 向为他确定了长远规划,以及长短期LI标刘备要做的事是中兴汉室,成就物业,统一天 To诸葛亮认为,要确定这样的长远规划,完成这样的大目标,其指导方针应该是“人 和”,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可占人和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诸葛亮在对刘备“统一天下”进行的内外形势和资源分析中认为,“曹操 己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 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巳、 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因为,“益州险 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 暗弱,民殷国府,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君但是,虽然刘备出生于帝王之家,但却只有关羽、张飞等少数将 领,兵士更是势弱,并且至今尚无一立足之地在实施这一战略1=1标时,建议刘备应该 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取 西川建立基业然后,保住根据地,发奋图强,待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 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卓越智慧和才能军 事战争与商业战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军事战争讲究谋略策划,运筹帷幄,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战机利用,赏罚分明;商业战争则强调计划决策,环境分析,战略定位,战略 实施,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思想、管理艺术在现当代 企业管理中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虽然《三国演义》是以军事管理思想为表现形式的且又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但它却具 有肴系统的和科学的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因而,它就更加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 意义从商业战场出发,企业管理像军事战略管理一•样,同样都需要进行认真规划和谋 略在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如今的市场已经确确实实地 充满了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实例在商战中举不胜举。
来自 于我国自己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着同宗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古今之亲缘性和实际的可行 性,因而更有利于我国企业或组织进行更有效的战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