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39111256
  • 上传时间:2023-05-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篇一】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词牌名:虞美人|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一〇七四年(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

      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篇二】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词牌名:虞美人|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赏析/鉴赏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

      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篇三】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虞美人·述怀  宋代:苏轼  归心正似三春草。

      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赏析  上片赞颂友人马中玉对其父母的孝养之心:四句全部用典归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诗事;“试着莱衣小”,乃选用《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之典;“橘怀几日向翁开”,是用《三国志·吴志·陆绩传》之故事;“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乃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这些典故均附含马中玉性情之实际,贴切自然,启人联想,可以窥见词人的学识渊博和才艺出众  下片则叹息自己的心绪和情感,远不如友人马中玉的热烈积极:“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秤同词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佛家的清静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灵,消磨掉了炽热的情感,已不似马中玉这般执著于人间的诸般情爱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词篇在与友人的对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马中玉的孝亲个性和形象末句:“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又回到用典的艺术方法上,它以后汉王延寿作《灵光殿赋》的才华横溢、卓然出众,再次补充赞美了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全词叠用事典,引喻譬类,意象复加地塑造了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丰满形象,堪称是词人“以才学为词”的典型之作。

      引譬用典,可使词章含蓄蕴藉,别造新境,烘云托月,虚实相生;然而,这首词典故过多,也往往形成词意晦涩,阻滞思路,不易霎时领会词旨的缺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