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十三MicrosoftWord文档.pdf
10页专题十三 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 1945 年 ~ 杨诗梅一、把握关键时间分界线 : 1945 年、 1949 年、 1955 年、 1973 年、 80 年代初、 1989 年、1991 年、 1995 年、 2001 年二、阶段时代特征和主干知识:1945 年 ~20 世纪 70 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加入到了现代化的行列之中推动现代化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罗斯福模式的示范战后,各国纷纷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得到很大的缓解,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2】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化,并向民主化方向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 4】殖民体系瓦解各国现代化基本都是在 20 世纪上半期诞生的三种现代化模式下进行的:即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同时,整体世界也有了新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走出了自发阶段,开始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冷战局面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美苏称霸世界的企图严重受挫,至 60 年代末,以两极格局为基础的美苏争霸难以为继,开始了整体世界发展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从国联到联合国)的进程。
具体表现为:1.经济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新变化——如“福利国家” 、混合经济等,同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2.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政策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德国和日本战后进行了民主改革,清除封建社会残余;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政治改革,但并没有完全摆脱斯大林模式束缚3.整体世界上:联合国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殖民体系解体,国际组织迅猛发展,区域性合作组织出现等;同时冷战格局——美苏争霸形成发展,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但它不可能持久4.科技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推动了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文学领域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 电视艺术发展起来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今: 随着“滞胀”的出现,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各国纷纷寻找对策;在政策指导上,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政得到重视,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科技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经济”随之兴起;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苏关系缓和后,东西方之间开始打破对峙局面,进行交流,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因美苏对峙而分裂的世界重又合为一体;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问题严重,苏联和东欧等地区政治力量失衡而致冲突不断,意识形态不再是左右各国外交的最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的高涨,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纷争等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加速,经济区域化迅猛发展,但又都具有两面性。
具体表现为:政治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经济上: “滞胀”出现,各国纷纷寻找对策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兴起;经济全球化加速和区域化迅猛发展整体世界上:两极格局解体后,整体世界有了新的发展政治、经济多极化加强,但问题突出科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 一)雅尔塔体系确立和联合国的成立(国际政治制度化、民主化)1.雅尔塔体系确立:①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等②对德、日的分区占领和对德、日法西斯战犯的审判处置:2.联合国的成立:①从《大西洋宪章》到《联合国家宣言》再到《联合国宪章》 :②联合国成立: (含时间、宗旨、原则和机构设置等)(二)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和发展1.两极格局的形成:①从盟友到对手: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对抗②从“铁幕演说”到“杜鲁门主义”再到“马歇尔计划” :③“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形成:④冷战格局下的局部热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2.美苏争霸——冷战格局的发展(注意各阶段处于劣势国家采取的政策和其对第三方的影响) :① 50 年代中 ~60 年代中期:② 60 年代末 ~70 年代末:③ 80 年代初 ~90 年代初:3.两极格局(含美苏争霸)对世界的影响:①造成动荡不安,影响和平与发展:②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美苏之外的三大力量(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都是 20 世纪 60 年代形成的,因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肇端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
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 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使得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 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首先, 在世界格局转换的过程中, 苏联和东欧等一些地区政治力量失衡, 原来美苏争霸下掩盖的问题得以爆发,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纷争愈演愈烈其次, 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左右各国外交的最重要因素, 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的高涨如何处理民族国家追求本民族富强而导致的相互碰撞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再次,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冷战期间,军备竞赛、军事冲突与战争、边界纠纷等问题引人注意, 国家安全的重点是如何防止军事冲突和战争, 防止国家领土遭受侵犯 冷战结束后,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降低,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成为对人类和主权国家的重大威胁最后, 各国纷纷关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新格局和世界新秩序 苏联解体后,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经济上保持着长期稳定的繁荣, 霸权主义膨胀, 企图建立一个美国 “领导下” 的世界新秩序, 因此以西方联盟为基础, 竭力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1990年,美国以多国部队的名义发动了海湾战争, 加强在中东的地位。
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执行东扩政策, 力图把前东欧地区纳入北约的势力范围之内, 接纳波兰、 匈牙利和捷克为新成员 1999 年,北约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名,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在亚洲,美国加强与日本的军事联盟美国的霸权主义增加了世界的不安定因素但是,美国难以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股力量正日益加强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国际经济的制度化)1.布雷顿森林会议和《布雷顿森林协定》2.世界货币体系建立3.世界贸易体系建立(五)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 20 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罕见的“滞胀”现象: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 扩大社会需求, 为此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放松信贷, 扩大货币供应量 这些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但财政赤字扩大, 债务增加和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和超过了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 1973 年的石油危机触发了“滞胀”的全面爆发同时, “滞胀”也是一次结构性危机,传统产业日益衰落,汽车、电器等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市场饱和, 生产能力过剩, 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 新技术尚待开发,劳动生产率下降。
2.发达国家寻找解决“滞胀”的对策: 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主张逐渐受到重视 供应学派不反对国家干预,但主张通过鼓励投资、 增加供应, 创造出需求 货币学派认为,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和经济活动发生波动的根本原因, 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1981 年上台的美国总统里根采纳上述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开支,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基本控制了通货膨胀,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危机英国等国政府先后采取了紧缩通货、国有企业私营化等措施,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也先后走出了“滞胀” 此外,各国政府还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兴起新技术革命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加速1.区域集团化的迅猛发展:经济区域化的几个原因:①冷战结束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降低,各国纷纷致力于经济的发展, 重视综合国力的提高, 把经济区域化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②经济区域化还是世界各地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反映, 区域内的国家与地区只有在密切联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建立分工合作关系。
③同时, 经济区域化又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 参加经济区域化的国家希望通过区域内合作加强国际竞争能力1)欧洲联盟: 1993 年成立,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 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 年成立, 由美国、 加拿大两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组成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 年成立,中国 1991 年加入, 2001 年上海会议2.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关系的相对稳定推动了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特别表现在全球化方面:①世界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加快,资本流动增加, 跨国公司增多, 国际投资发展②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以联合国为开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 在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 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经济 “三大支柱”分别在稳定汇率、 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世界贸易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世界经济走出自发阶段,向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第一,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全球化。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率,至 1997 年为 7 . 3% 1996 年,全球有跨国公司 7276 家,雇佣员工7000 多万人,占世界生产的 40%第二 国际组织增多 1994 年,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从制度上为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公平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1976 年,美、英、法等国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协调经济政策,正式召开了七国首脑会议,此后每年定期召开 1998 年,由于俄罗斯的加入,被称为“八国集团” 第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战争与和平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第四, 全球化的发展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臵,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 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互补和世界范围的竞争机制, 有益于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有益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文化上的相互吸收以及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形成 另一方面, 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他们给全球化打上了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印记,力图实现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化。
3.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两面性的认识:(1)评价: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 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开拓国际市场;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的挑战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理论基础:②技术的新发明(主要领域) :③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评价:(1)变化:①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0 世纪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