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doc
35页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40020课题级别:教育部规划课题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5月课题负责人:周积昀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主要成员:吴忠喜、陈文心、林翅、何玲、蒋敦杰、李发德、宋婷、陈运恩、陈继宏等研究总报告[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设课程,在我国新课程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全新课程,专业支持不足,经验和资源匮乏,课程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建设等实际情况,课程需要在探索中建构式发展,特别需要在共建共享中达到“多赢”为此,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建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和全面评价的课程实施体系和机制,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政府推动,政策保障,试点先行和典型带动,促进该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和常态化实施 [关键词]建构式评价 博客 常态化 规范化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及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概念,是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而提出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它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获取和应用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证实、证伪获得新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获得信息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具有主动、多元、开放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凸现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作为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始开设在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3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量的6-8%;在高中,该课程有23个必修学分,约占高中毕业所需116个必修学分的1/5然而,作为一门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打破传统分科教学缺乏横向融合、易导致学生读死书的状况,改变传统学科课程甚少涉及、我国学生普遍缺失而社会发展又亟需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它开辟了我国基础教育全新的课程领域,因而被课程专家寄予厚望、备受关注同时,课程实施也缘于全新的课程体系而面临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的问题面对一门全新的、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难点”似乎比“亮点”多,“茫然”比“喜悦”多,因此,在该课程实施中出现了逢场作秀、敷衍了事的“乱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面临“三易三难”和“三缺”问题1、课程实施中的“三易三难”问题(1)易使课程成为“花瓶”,而难成常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抹亮色,很容易被视为课程改革的“标志”同时,由于全新课程带来的清新气息,也激发了部分师生的好奇和潜能,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很容易取得课程实施“成果”,使之成为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花瓶”或摆设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中考、高考课程,学校和家长并未从根本上重视该课程的常态实施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三无”课程,加上地方学校条件有限、师资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学校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成落实课程的一种“花瓶”,无力或不愿下力常态化地实施好该课程,最后可能成为专家看好、学生欢迎、学校应付、家长漠视的课程。
2)易使课程变成一种活动,而难成一种课程资源从教学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非常开放的实施时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有确定答案的学科学习不同,它没有确定的答案,甚至连问题都没有,学生必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像一名真正的研究者,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一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探索、体验的课程而且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彻底改变了读死书的状况,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以一个个鲜活而富有创新力的行动证明:我的地盘,我作主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校在组织、实施该课程时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容易取得鲜活的成果但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熟悉、不了解,广大师生对它仍有“神秘感”,而教师自身又缺乏课程意识和指导能力,加之教师团体指导力量薄弱,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往往只停留在零散的活动层面,难于在真正意义上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资源加于系统开发、建设,使这门课程得以常态、深入、有序地给予展开和推进3)易使课程限于校内实施,而难于走向开放的社会空间一直以来,教师都习惯于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在课堂上组织教学。
因此,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开放的教育空间,大家一时找不到“教学”的感觉加之现实中又存在着严峻的学生安全隐患问题以及教育教学经费短缺等问题,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更多地只是在校内或有限开放的社会空间里展开,这与该课程的特性和要求并不完全吻合而课程实施空间的局限性,使该课程难于让学生真正走入开放的社会中进行探索、研究,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多次探究、验证,加以整合,易使该课程要实现的能力取向价值目标落空2、课程实施中的“三缺”问题(1)缺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课程,其价值在于“生成”通过“生成”,实现学生能力的系统训练和整体提升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能力生根”的课程但是,对长期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而言,面对“无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显得十分“茫然”,不知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课程资源,也不懂“生成”什么,甚至找不到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位置”,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2)缺专业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加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
3)缺国内可借鉴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我国学校现行课程设置和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而引起党和国家及教育部领导和有关专家高度重视的课程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这一类似的课程开展得较好,我国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目前国内各学校中普遍缺少实施和管理这门课程的有效办法和经验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必须摸“石头过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提高该课程实施和管理水平而学校在摸索实施经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各种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有效实施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极为开放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对该课程管理、指导不到位,各级教育局和学校之间在对该课程规划和管理上衔接不够紧密,课程的政策环境、支持条件、自然环境都不理想,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和常态化实施有鉴于此,本课题基于现代发达的网络系统,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和全面评价的课程实施体系和机制,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借助政府推动、政策保障的有利条件,通过试点先行和典型带动的方式,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省达到管理规范化、实施常态化之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意义就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省的实施规范化、常态化为此,我们从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课题研究达成以下目标,实现课题研究的价值1、揭示具有我省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范式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省得以顺利实施,我们以课题研究形式推进该课程的实施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没有经验,探索经验;没有办法,创新办法的课程推进策略,不断总结有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实施经验,揭示具有我省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操作“范式”,确保该课程实施朝着课程预期的目标迈进,促进该课程的实施常态化2、培育地方性的课程专家团队,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形成“水波效应”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为解决该课程实施中缺乏专业师资的问题,课题组本着在实施中培养专业师资的思路,在引领各个学校实施该课程过程中,培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骨干,及时解决学校教师专业指导力量薄弱等问题,达到了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实施,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教师课程指导能力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终于调动广大基层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实施的热情。
另外,课题组利用现代化网络系统,建立一个较有影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平台,凝聚群体智慧通过这个平台,快速解决师生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熟悉、不了解的状况;通过这个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解决我省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欣赏他人的广阔空间3、建立亦研亦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推动课程管理的落实,是课题组的研究目标为此,课题组建立一种高效地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模式——亦研亦政,并使之形成一种制度,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轻易地被忽视和各级教育部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建立网上建构式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管理之目的课题组通过课题促进,终于带动各市(县)学校拿出一些有目共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以鲜活的事实,增加了学校进一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认同度,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课题研究的假设及核心概念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全新课程,专业支持不足,经验和资源匮乏,课程管理体制有待建设等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提出了“建构式评价”的假设,即建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和全面评价的课程实施体系和机制,实现我省该课程实施在共建共享中达到“多赢”,并促进该课程的管理规范化、实施常态化之目标。
为实现课题研究目标,课题组在实施课题时非常重视在教师中强化以下四个核心概念建构”,即它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为发展、为改进、为提高课程而评价,是一种跟进式的指导、服务、分享和质量监控过程,贯穿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始终,起“一以贯之”的作用全程”,即评价与学习活动同步进行,评价与专业支持随活动跟进活动中每个阶段环节都得到关注、点评和指导;活动过程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和讨论,这一过程就是“建构”全员”,即评价是全员参与,包括学生、专家与教师结合的评价,因为有了网站,可以随时、异步,跨时空全员参与评价这个过程,是互动,是交流,是启发,是学习,是改进,这一过程也是“建构”全面”,即评价不是一时一事的评价它是对学校、对学生的研究性课题项目、对综合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各种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