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pdf
20页T/CACM *-2017 1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 1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被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患者(年龄18 周岁) 在临床密切 评估病情变化的前提下,单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轻证 CAP,可减少抗生素使用品种和剂量、 降低老年 CAP 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等 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重症 CAP 治疗失败率和 病死率;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 CAP,联合抗生素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急诊科、呼吸内科、中医科的执业医师,以及相关的护理人 员和药师也可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 于本指南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 (1992 年,世界卫生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年版) 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GB/T 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社区获得性肺炎(ICD-10:cm00759)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 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 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1 4流行病学特点 欧洲及北美国家成人 CAP 的年发病率为 5-112CAP 的发病率、病死率均随患者 年龄增加而升高,德国 CAP 监测网数据显示,成人 CAP 患者的 30d 病死率为 8.6%3我国 缺少 CAP 年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数据,据 2013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2008 年我国肺炎 2 周的患病率为 1.1,2012 年肺炎的死亡率平均为 17.46/10 万4 本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 其他常见病原体包括流感嗜血杆菌、 肺 炎衣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其主要病原体耐药的重要特点是肺炎链球 菌、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高5近期 2 项城市三级医院多中心成人社区获 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高达 88.1%-91.3%,对克拉霉素耐药率达 88.2%6,7。
有研究显示,成人 CAP 患者中分离出的支原 T/CACM *-2017 2 体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 58.9%-71.7%,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为 54.9%-60.4%8-10 中医学无CAP病名的直接记载,但根据其发病原因及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为“风温肺热 病”等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感受外邪、肺失宣肃和脏腑失调、兼受外邪两个方面 CAP重症肺炎中医学归为“暴喘病”、“喘脱”等范畴,其基本病因病机为热毒壅肺、 痰瘀阻滞、气血亏虚,多属本虚标实,发病的主要因素为外邪、热毒、痰浊、血瘀、脏腑亏 虚等,容易产生各种变证,如累及心阳,可致厥脱11 目前, 尚无全国性的CAP证候学调查数据, 据2011年1项12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多中心的1 059例肺炎证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痰热壅肺证的比例高达38.9%;肺气虚证高达37.2%,在 老年肺炎肺气虚证比例高达48.6%另有研究13表明,肺炎肺阴伤证发生率为39.5%,老年 发生率可高达53.9%,肺阴伤证多贯穿于老年肺炎的全过程,且随病程有逐渐升高趋势,特 别是合并COPD、糖尿病等疾病及阴虚体质的病人肺阴伤证更加突出 5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点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 CAP 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病因病机包括外邪侵袭和正气内 虚两个方面邪实正虚贯穿疾病整个病程12,当以祛邪扶正为大法在西医针对致病原有 效抗感染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祛除邪毒与扶正固本两者兼顾,分清主次,在临床 能达到明显减轻咳嗽、咳痰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加速 X 线炎症吸收,改善 WBC、降钙素 原(PCT)等指标14-15;对于重症肺炎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 ICU 时间16,保护 重要器官17,提高 28d 生存率等18具体优势和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单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轻证 CAP,可减少抗生素使用 对于 CAP 疾病早期,病原学尚未明确,轻证 CAP 患者(PSI 分级为-级,CURB-65 评 分为 0-1 分,或无脓毒症的患者)临床多以邪实为主(风热或痰热多见),临床密切观察病 情的同时,可单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疗效确切,可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用量 5.2 基于中医辨证治疗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降低重症 CAP 治疗失败率和病死率19 住院患者的 CAP 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重症 CAP 以及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目 前,西医治疗重症肺炎的主要措施以抗感染、机械通气、全身应用皮质激素、营养支持、并 发症治疗为主,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是控制重症 CAP 的主要治疗措施。
尽管不断有新的药物 和救治方法出现,重症 CAP 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中西医联合治疗重症肺炎具有一定疗效, 其中所采用的中药多为针对某一病机或证候而设 重症肺炎的中医病机或证候变化复杂, 应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 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以建立综合的治疗方案, 能更充分展现中西医结合的 疗效优势 5.3 中医药辨证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 CAP,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成人 CAP 患者中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高耐药率是有别于欧美 国家的重要特点, 儿童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更高 而耐药的病原菌可使患者的发热时 间及抗感染的疗程延长老年、儿童是 CAP 的高发人群,西医治疗此类感染多以喹诺酮类 或大环内酯类,老年应用喹诺酮类毒副作用频繁发生,而儿童更禁忌使用喹诺酮类联合中 医药治疗能提高大环内脂类耐药支原体肺炎的疗效 5.4 单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降低老年 CAP 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19 出院后CAP患者,有一部患者仍有咳嗽、乏力等症状或影像吸收不满意的问题,西医治 疗手段有限,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老年患者面临由于再发肺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 再次入院甚至死亡的危险。
尤其是老年肺炎患者出院后,常存在部分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 咯痰等,更多表现为非呼吸系统症状,如乏力、食欲降低、生活质量降低,适应能力差等, 再住院率、病死率明显增高对于老年肺炎出院后的状况,理想的化学药物少见,多是针对 T/CACM *-2017 3 呼吸系统症状、基础疾病而进行治疗,而对于肺炎本身尚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采用中 医辨证用药将有所裨益, 如中医治疗降低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 性加重次数等实证案例的疗效提供了有效依据 6诊断及特征 6.1西医诊断 6.1.1 诊断标准5 符合以下(1)、(3)及(2)中任何 1 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 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 断1)社区发病2)出现肺炎相关临床表现: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 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胸痛、咯血及呼吸困难;发热,体温37.3;肺实变体 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3)胸部 X 线可见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叶或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 不伴胸腔积液。
6.1.2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肺结核、肺癌、急性肺脓肿、非感染性肺部浸润等疾病相鉴别 6.1.3 病情严重程度评分5 (1)肺炎严重程度(PSI)评分:PSI 总分分为130 等 区间段,分别计为级、级、级、级和级 (2) CURB-65 评分, 共 5 项指标, 满足 1 项得 1 分: 意识障碍; 尿素氮7mmoL/L; 呼吸频率30 次/min;收缩压90 mmHg 或舒张压60mmHg;年龄65 岁 PSI 分级为-级, CURB-65 评分为 0-1 分, 或无脓毒症的患者归为低危组; CURB-65 评分为 2 分,且合并脓毒症的患者归为中危组;PSI 分级为-级,CURB-65 评分为 3-5 分,合并严重脓毒症或者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归为高危组 6.1.4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5: 符合下列 1 项主要标准或3 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主要标准:(1)需要 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30 次/min;(2)氧合指数250mmHg(1mmHg=0.133kPa); (3)多肺叶浸润;(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5)血尿素氮7.14mmol/L;(6) 收缩压90mmHg 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6.1.5 临床稳定标准5: 需符合下列所有 5 项指标1)体温37.8;(2)心率100 次/min;(3)呼吸频 率24 次/min; (4)收缩压90mmHg; (5)氧饱和度90% (或者动脉氧分压60mmHg, 吸空气条件下) 6.1.6 出院标准5: 患者诊断明确, 经有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体温正常超过 24h 且满足临床稳定的其他 4 项指标,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无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及精神障碍等情况时,可以 考虑出院 6.2 中医诊断 6.2.1 诊断要点20 6.2.1.1 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鼻塞、鼻窍干热,或流浊涕;干咳,或痰少、白黏 或黄、难以咯出;口干甚至口渴,或咽干甚至咽痛;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或脉 浮或浮数具备、中的 1 项,加、中的 2 项 T/CACM *-2017 4 6.2.1.2 痰热壅肺证:咳嗽,甚则胸痛;痰黄或白干黏;发热,口渴;大便干结或腹 胀;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具备、中的 2 项,加、中的 2 项 6.2.1.3 气阴两虚证:气短或乏力,动则加重;干咳或少痰或咯痰不爽;口干,甚至 口渴;盗汗或自汗;手足心热;舌体瘦小、舌质淡或红,或舌苔薄少或花剥,或脉沉 细或细数。
具备、中的 2 项,加、中的 2 项 7治疗 7.1风热犯肺证20 主症:发热、恶风,鼻塞、鼻窍干热、流浊涕,咳嗽,干咳,痰白干黏、黄,舌苔薄、白、 干,脉数 次症:咯痰不爽,口干,咽干,咽痛,舌尖红,舌苔黄,脉浮 7.1.1 治法治则:疏风清热,清肺化痰 7.1.2 推荐方药 7.1.2.1 方剂:银翘散21-23(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处方出处: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苦杏仁、前胡、桑白皮、黄芩、芦根、牛蒡子、薄荷、桔 梗、甘草 加减:头痛目赤者,加菊花,桑叶;喘促者,加麻黄、石膏;无汗者,加荆芥、防风; 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马勃;口渴者,加天花粉、玄参;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瓜蒌 煎服法:水煎服 7.1.2.2 中成药: 双黄连注射液24-31(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处方来源: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 年版) 药物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适应症: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适用于病毒 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一次 10-20ml,一日 1-2 次。
静脉滴注,每次公斤体重 1ml, 加入生理盐水或 5-10%葡萄糖溶液中肌注一次 2-4ml,一日 2 次 不良反应:变态反应:以荨麻疹最多,少数出现花斑样血斑过敏性休克:一般于注 射后数秒至 5 分钟内发生,先是局部瘙痒、皮疹,继而心慌、胸闷、呼吸困难、血绀、血压 下降,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个别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消化系统:恶心、呕吐、 肠痉挛、腹泻、黄疸等一般为一过性,停药或常规处理即可恢复循环系统:静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