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康复医疗5年观察.docx
5页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康复医疗5年观察 (91033部队卫生队山东青岛266011)【Summary】目的:降低老年人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改善症状和心功能,预防疾病的恶化发展,减少住院次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法:对两组共39位年龄约80岁左右的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观察对照回顾和分析结果:老年人冠心病心衰患者采用心身综合治疗后降低了心衰反复发作的频率,降低了远期的死亡率结论:在用药物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衰患者时,不可忽视心理行为治疗Keys】老年人;冠心病;观察组;对照组;身心综合治疗R592A2095-1752(2015)23-0075-02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尤其是老年人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冠心病对老年人来说是常见的多发病,也有很大的危险性随着我国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做好老年人冠心病的防治并找到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多年的简单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众多医疗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更加有效的老年人冠心病医疗康复方法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这些因素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年龄、性别2、血脂异常3、高血压4、吸烟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次要的因素1、肥胖2、缺少体力活动3、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糖、盐等等针对这些病因我们采取一个全身心的综合治疗,就是采用精神支持疗法、认知疗法、矫正A型行为和心理保健指导等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之以加强身心锻炼等身心综合的治疗近几年来,对我处23例伴Ⅲ级以上心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类似病例不同治疗方法的对比以突显治疗结果,详细的观察记录进一步证明了身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此结论对于老年人冠心病的治疗起到了很大很好的推进作用我们于2008年3月至2013年11月对我处23例伴Ⅲ级以上心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心身综合治疗,经过5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显著疗效,具体案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按NYHA标准观察组一共20例,男性患者一共选取16例,女性患者一共选取4例开始观察时年龄74岁至81岁,平均年龄78.9岁;对照组一共选取19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一共4例开始观察时,年龄74岁至83岁,平均年龄80.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并没有显著性,患者病情详见以下统计的表格1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为37.6%,对照组为3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查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浓度,仅保留指标正常者作为观察对象表1两组疾病情况比较(例数)注:x2检验,两组间比较,p>0.051.2方法:两组患者均长期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30mg~60mg/d,阿斯匹林肠溶片100mg/d,依那普利5~10mg/d;均间断服用了地高辛0.0625~0.25mg/d;部分患者根据病情服用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47.5mg/d;螺内酯20~40mg/d,降脂或降压药物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心身综合治疗,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心理行为规范疗法:心理治疗采用精神支持疗法、认知疗法、矫正A型行为和心理保健指导,每次20~40min开始每周1次,情绪波动时每周到2~3次,情绪稳定后每1~3个月1次行为规范法要求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戒烟酒、日常生活规律化等患者除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发作外,均采用每日慢步30~60min的运动锻炼患者及其家属均接受自我防治知识的指导,包括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如便秘、失眠、饱食情绪波动、感染等),以便及时恰当地处理突发的心绞痛或因心功能降低引起的不适。
2.结果2.1疗效判定:改善:与5年前比较,心绞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心功能改善Ⅰ~Ⅱ级;无变化:与5年前比较,心绞痛及心功能状况均无明显变化;加重:心绞痛较5年前升级,心绞痛发作频繁2.2结果:观察组23例中,改善10例,无变化6例,加重3例,共存活19例(83%);对照组19例中,分别为1、2、5例,存活8例(42.1%)两组存活率比较,x2检验,P<0.053.讨论根据Framingham的研究结果,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男性患者为25%,女性患者为38%,严重心衰患者一般存活不到1年[1]本资料中观察组5年存活率为85%,远较Framingham的结果高究其原因,除近几年来某些抗心衰药物的进步外,心身综合治疗起了重要作用资料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是冠心病心衰的重要形成机制之一,而不良心理因素和A型行为的反应方式往往起着“增益效应”作用[2],有必要通过心理行为疗法加以消除本资料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提示在应用药物治疗老年人心衰的同时,不可忽视心理行为治疗Reference】[1]王嵩,黄衍寿,吕伟.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8:719-721.[2]张瑞岭,李福民,等.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39-14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