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农业科技贷款瓶颈对策阐述.doc
3页破解农业科技贷款瓶颈对策阐述 破解农业科技贷款瓶颈对策阐述预读: 摘要:最新杂志:锻压机械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电加工表面工程资源·产业中南工业大学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浙江煤炭云南煤炭有色矿山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徐煤科技破解农业科技贷款瓶颈对策分析范文一、银企困惑问题农业科技类企业一般为农业性公司,受固定资产较少,抵押资产不足的影响,农发行在信贷支持上面临着担保抵押、主体资格、风险分担等多方面的瓶颈约束,风险高、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银企双方.农发行湖南省分行于2006年起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以来,通过筛选培植和信贷支持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等16家农业科技骨干企业带动行业持续发展.隆平高科在农发行的支持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典范.由于在农业科技贷款管理上仍然沿用商业性贷款管理办法,贷款必须满足充足有效的抵押条件.尽管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一直在持续,但是在实际的需求和产品设计上仍不能有效满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信贷业务发展步履艰难.二“、瓶颈”因素分析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贷款量少面窄,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由于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特点,一些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技类企业和金融机构认为“农业科技”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财政出资投入.但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农业科技资金需求总量缺口难以弥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技型农企由于自身资金实力不强,抵押资产不足,到金融机构融资创新发展的意愿也因此受到影响.(二)监管机制存在滞后性.银行内外部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现行的考核方式和监管指标体系,影响了金融机构增加农业科技贷款的积极性.毋庸置疑,破解农业科技企业融资和信贷约束难题,不仅要有创新的金融产品,也需要监管政策的引导.农业科技发展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及预期收益难定的特征,使得其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大、占用时间长、风险系数较高的特点.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既不能享受一定的税费减免政策,贷款损失后又无法从有关部门获得一定比例补偿,严重影响了放贷积极性.现有的农业科技贷款缺乏符合科技型农企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如继续按商业性贷款办法管理,贷款行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只对市场和产品成熟的科技型农企发放贷款.这不但使农业科技贷款缺乏技术操作和管理上的可行性,而且使金融机构面临信贷资金高风险、严处罚的担忧而不愿意介入.(三)抵押物品种存在单一性.农业科技贷款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科技贷款暂行办法》规定:除市(地)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承诺对项目或借款人还本付息或其他符合农发行低风险贷款规定条件的,可以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外,一般采用担保贷款方式.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承诺对项目或借款人还本显然难度较大,目前,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常用方式是采取投入数量有限的项目启动资金或下拨各种补贴,当然也包括实行贷款贴息.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靠企业自筹,大多数科技型农企融资仍然是采用担保贷款方式.农发行同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对科技型农企发放贷款时,因采取商业化运作而受阻.一是抵押物受局限.抵押物大多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难以进行价值评估,操作上难以掌控,业务实践中极少使用,其结果导致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抵押物不足.二是贷款品种反映欠准确.种业研发需要农业科技中长期贷款,由于承贷企业缺乏充足有效的资产抵押,省级分行无中长期贷款以及贷款利率浮动审批权限,在承贷企业用信品种上,一般选用农业科技短期贷款.有时为方便使用和管理,改用产业化粮油短期贷款,致使平时发放的涉及或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农业科技贷款无法正确列入相应科目进行反映.三是贷款“三查”有障碍.科技型农企一般属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客户下设分公司及子公司,公司房产、地产等不动产分布地域较广,各库点跨市、跨省,分布面积分散,难以对库存及时跟踪监控,给农业科技贷款业务贷前、贷中、贷后检查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和影响.如隆平高科虽然拥有固定资产3.22亿元,但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其中子公司资产1.9亿元,母公司资产1.3亿元,未办理产权的0.7亿元.另外该公司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在价值认定上也存在一定困难,转让市场空间较小、流动性较差,开户行难以掌控.该公司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营风险在不断降低,对于资金的需求也相应加大.2012年隆平高科向农发行提出了新建科研基地、实验室建设、种子加工厂、国际培训中心的中长期项目贷款需求意向,预计需要资金2亿元.随着银监会新规出台,在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情况下,为加强风险控制,开户行近几年不得不降低客户的信用贷款额度,信用贷款从高峰期的3.3亿元降至目前的0.75亿元.从而造成贷款抵押率较低,融资额度不足.农发行与该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年来,累计发放贷款18.5亿元,每年公开授信一直在4~6亿元徘徊,信贷支持资金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三、融资困局破解(一)优先支持种业发展创新,切实承担政策性信贷资金支农职能.现代农作物种业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种业的发展创新关系到国计民生,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涵盖种子、农药、化肥、农机、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其中最受市场追捧是种子企业.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行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环.近年来,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复杂的生物工程技术都不断地应用到育种上面.隆平高科以杂交水稻为核心,以种业为主营业务方向,以农技创新服务创造价值,主营杂交水稻、杂交辣椒、优质西甜瓜、蔬菜、棉花、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种子、种苗的培育、繁殖、推广和销售,不断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种子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和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种业市场空间巨大,驱动种业创新发展.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农业科技企业由于资本积累不足,资产抵押率较低,研发投入有限,无力建立起自身科技创新体系,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难以介入.在当前财政直接投资的范围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增加政策性信贷的投入来实现.可见,政策性资金投入是突破农业科技类企业融资难这一瓶颈的必然选择.(二)国家政策性银行,理应积极履行强农、惠农、富农职责.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重点支持列入国家和省级政府推广计划的优良品种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择优支持从事农业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并明确“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这说明随着国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也反映了国家对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上寄予的殷切希望,农发行使命和责任很重大.科技型农企可抵押资产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投入大、风险高、期限长,对于具有一定基础性、公益性种业科技研发项目,如果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金融介入确实存在困难.政策性银行是政府银行,必须依照国家“三农”政策进行资金投放.资金用途要符合农业政策性的性质,在项目的选择和信贷管理制度的设计上更要符合支持“三农”的性质;在贷款投向上要与“三农”贴得更近;在信贷管理上应积极探索信贷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运行模式,大步迈开农业科技创新支持的步伐.(三)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搭建全方位的政策制度框架.一是将种子(主要农产品水稻、玉米等)产业纳入农发行政策性业务范围,对承贷企业在应抵尽抵后可以发放信用贷款.农业政策性贷款是目前农发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它具有指导性、非盈利性和优惠性等特殊性,种子产业能为农民增收、农村变貌、企业增效,在贷款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应相应享受农发行政策性业务优惠政策.通过积极与财政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协调,促使政策和制度机制配套,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实体承贷、财政性资金与政策性信贷资金合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运作模式.二是力争政府对优先发展、风险较大的农业科技研发项目予以贴息,或将目前中央财政设立的专项技术推广基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作为贷款贴息资金,充分发挥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的协同放大作用.并力争将相关部委的各类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的各项补贴归口由农发行系统下拨发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支持的撬动作用,为种子研发提供资金保障,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三是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对科技型农企形成多元化融资模式.加紧修改完善农业科技贷款制度设置、服务方式、贷款流程,研发专门的信贷产品.进一步加强与融资担保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发展中介服务体系.寻求与产权交易、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第三方合法权威评估公司等相关机构联动,共同探讨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工作.采取组合式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对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应用前景明朗的项目,可以积极创新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股权质押、订货单质押、股东担保质押以及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新产品,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和知识产权抵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押品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四是充分发挥经营行的积极性,适当放宽农业科技中长期贷款审批和利率浮动业务授权.农发行省级分行和二级分行相对总行而言,在获取承贷企业的信息上占据优势.坚持让利于农,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所需贷款资金,应给予一定的贷款利息优惠政策,实行基准利率或适当下浮,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多元化满足科技型农企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的支持作用,助推高科技农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