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七夕节的风俗习惯(七夕情人节).docx
3页有关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七夕里有很多风俗习惯,你知道关于七夕节的风俗习惯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七夕节的风俗习惯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关于七夕节的风俗习惯1: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关于七夕节的风俗习惯2: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
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关于七夕节的风俗习惯3: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正文结束,以下无正文……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