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31043988
  • 上传时间:2023-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登高诗指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统称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文化符号,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古典登高诗,无论是登楼、登山,还是登台、登塔,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诗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如萧萧落木、滚滚逝水、迢迢客路、遥遥草色等,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如荒烟蔓草、西风残照、宿鸟归飞、浮云漂泊等,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

      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正因为历代诗人广泛参与登高,从而不断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从创作时间看,登高诗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登高诗几乎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古典诗海里登高诗佳篇不断,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有的登高也就仅是登上高处,有的附著上诗人对父母的担忧之情,有的登高望所思,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和关切,有的思乡和思亲在登高中被统一起来《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多仍用来表达思乡和怀人的感情,有的则用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展示诗人的政治抱负,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折射出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强烈的政治热情。

      汉代登高诗基本上是沿袭了诗骚传统,多表思乡怀人之情,但有的写生死相隔,念之心悲,有的甚至发出忧时忧民的嗟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登高宴饮,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增强了,吟诗作文成为一种时尚,登高诗亦开始兴起,登高诗抒情言志内涵更丰富,境界有所扩大,更加具有蕴涵性,涌现了一些优秀登高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使登高这种民俗现象逐渐演变成古代文人抒怀的重要方式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其随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时于燕地所作,诗中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慨然独立的主体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显现了唐代登高诗博大和壮观的气象盛唐中唐时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崔颢的《黄鹤楼》是两首登高揽胜的千古名作其中,《登高》、《登岳阳楼》可谓古代登高诗的压卷之作《登高》是杜甫五十六岁,重九日在夔州登高时所作前四句为登高所见,后四句为登高所感,沉郁顿挫《登岳阳楼》是杜甫五十七岁,登岳阳名楼所写,寓家国身世之感,令人感叹唏嘘杜甫之前的登高之作,主要拘囿于抒写个人的隐忧和愁绪,思想内容相对单薄,而杜甫的登高诗则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中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迭遭迫害的忧愤,同时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四位友人的怀念和聚会无期的惆怅之情,情感真切,语意沉绵。

      而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作中,登高诗不下五十首晚唐的登高诗也不乏力作,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安定城楼》,赵嘏的《江楼感旧》短短二十字,曲折迂回之中,见出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与挥之不去的愁绪,诗境苍凉悲壮,波澜起伏宋词中的登高之作同样目不暇接,佳构迭出元明清也有不少精彩的登高诗  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其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因此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悲’的气韵洇染了每首诗的内质外象时间上,虽有以伤春为季节背景的登高诗,但更多的则是借摹写秋景来表现诗人心中的悲情;在空间上,由于登高而望所体现出的“荒原意识”,也使登高诗充满了“悲”的审美情感效果这种悲情特征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学以悲为美的悲情传统,也形象地诠释情绪化了忧患意识,表现为崇高美 表达思念之情是在登高诗中重要的主旨之一,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亲情之思、男女之思、友情之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等,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流露了飘泊流离之愁和思念家乡的深情赵嘏的《江楼感旧》则委婉曲折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透露内心隐秘的情感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是登高诗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古代失意的士人往往会借登高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诗歌将历史兴亡和哲理深思熔入苍茫雄阔之景中,气象宏大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是“登高”主题诗歌的一大特征,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

      岳飞的《满江红》中英雄那一腔热血万斛壮志尽显,何其壮哉!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09年江苏卷)则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晚唐高蟾的《金陵晚望》(2007年江西卷)咏史抒怀,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抒怀励志,鼓舞人心也是登高诗时有所见的重要内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情与哲理水乳交融,借形象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抒写了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也在登高诗中有所见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写的虽是秋天的大海,但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催人旷达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明·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王维的登高诗具有淡泊宁静之美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诗歌的主旨壮士登台、游子登楼(山、塔)、文士悲秋等可视为登高诗的一种范式,而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登高诗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等等,各种方式融会贯通,古今穿插,时空一体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物我相生,多层次、多角度表达出丰厚复杂的思想感情登高诗章法谨严有致,层次清晰而不失变化写景抒怀是登高文学的主体大多先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言志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意旨摹景近观远眺,动静交织,声色并用抒情由浅入深,抑扬起伏,收放自如境界开合跌宕,情感博大深沉登高诗工于造语,讲求炼字炼句摹景状物以气韵为主,雄壮开阔,生动传神,想象高妙;抒情言志语淡情深,慷慨悲歌,力透纸背,寄寓遥深登高怀古用典言简意丰,独具慧眼;象征语约意沉,发人深省,充分体现出创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古典登高诗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是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其丰富的主题意蕴和审美特质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登高诗往往将自身经历与天下兴衰相融合,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阅世意识;登高诗关注人生“壮怀凄凉”中的“壮心不已”,往往抒发“寒士幽独”中的“孤高寂寞”,折射的是观身意识;登高诗往往又对人生所遭遇的困惑与困境进行价值探询文人历来是感性的动物,情感丰富饱满,极富理想化,因此,“登高而赋”实际上是一个“睹物兴情”的过程。

      通过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沧桑等情绪便自然产生而相反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心理,自然的雄壮、天地的永恒又让人自然产生一系列豪迈感、雄壮感 古典登高诗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取材源之一(上文已举了一些例子),而且不少名句名篇的默写也都取材于古典登高诗,如2009年全国卷2中的杜甫《登高》默写因此,在进行“古诗文阅读”复习时,应重视古典登高诗这一类别,一旦对登高诗的特点了然于胸,则诗歌鉴赏的能力就一定很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就都会有新的提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