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袁宏道的社会政治诗_袁宏道的诗.docx
4页浅论袁宏道的社会政治诗_袁宏道的诗 摘 要:社会政治诗在袁宏道一生的诗歌创作数量中占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其所表达的内容不仅反映了明末社会的政治状况,甚至有的诗歌就是一小部诗史,同时可以看出袁宏道是一个富有责任心、同情百姓的诗人袁宏道的社会政治诗主要有反映时事政治、关心民间疾苦和表达自己对政治和为官态度这几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袁宏道 社会政治诗 明末社会 对于袁宏道的诗歌创作,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因而较多地关注他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功夫,而忽略了他一些反映时事政治和关心人民命运的具有现实意义诗歌在袁宏道一生创作的一千六百多首诗歌中,反映现实社会政治的诗歌在数量上确实不多,但是它的思想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揭示了万历年间愈加深刻的社会矛盾,表达了百姓的愿望,也是袁宏道作为一个有良心和有责任感的封建文人对国家百姓命运的担忧和关心 一、“屈指悲时事” 明末社会时事纷乱,统治腐败袁宏道心忧国事,他用诗歌记录下了当时明末朝廷对内对外所发生的时事,揭示了很多反映统治阶级的黑暗,并发出“屈指悲时事,停杯忆远人汀花与岸草,何处不伤神”(《登高有怀》,《袁宏道集笺校》卷二)的感叹。
时袁宏道尚在北京,对于时事风云的变化感受更为深刻 明末遭倭奴之患严重,而袁宏道的《送刘都谏左迁辽东苑马寺簿》一诗正反映的倭奴侵犯和明廷抗倭之事袁宏道在此诗中不仅表达了一己的忧虑,还提出了自己对于战事的看法和计策诗如下: 三年忧国计,鬓发飘霜霰世事阅飞波,场偶观时变辽阳虽左谪,前箸可借便昔时风闻者,眼可得而見倭奴逼朝鲜,虚费百亿万竭尽中国膏,不闻蹶双箭东虏近乘胜,虚声震京甸我兵折大将,腹背两受站譬如相扑人,举手先救面弃远固不可,失近岂为善?公宿负奇策,下马可措办志士立功名,不在麒麟殿卑官如冶场,英雄听锻炼奇谋若可展,簿尉何足厌胸臆不得行,三公犹为贱 该诗借寄慰刘为楫左谪,描述了当时的战事形势,形势是不利于明朝廷的,东虏一再胜利,而明朝廷却折损了诸如李如松一样的大将,让诗人不得不心忧而“竭尽中国膏,不闻蹶双箭”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气愤和嘲讽,朝廷花了诸多人力财力,几乎倾尽“中国膏”,却连对方的一支箭也折不断,这虽然有点夸张,但揭示出了明末朝廷统治者的无用无能在这首诗里,袁宏道不光是担忧,还提出了“弃远固不可,失近岂为善”的策略,认为应该在保证邻近土地的基础上,再考虑相对远离的领土,并以“譬如相扑人,举手先救面”作喻,认为朝廷战事的失利也在于计谋的失策。
这也是作者在暗中批判朝廷内部的无能,在诗末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志士立功名,不在麒麟殿卑官如冶场,英雄听锻炼”,这虽是在说刘为楫,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自己官虽小,然而也有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且自负有谋军布局的政治军事能力袁宏道擅长将政治时事融于诗歌中进行表达和批判,他不仅关心倭寇侵犯这样危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也担忧在朝廷内名士名将被害或遭陷的命运在诗《郡人来,言楚宗事久未得旨,感赋(其二)》(《笺校》卷三十二)中“尘头飞骑竟茫然,望尽云棱日角边税使逐来才两载,楚人机动已三年从知鹿死非阴地,转恐乌横欲暮天国体藩规俱莫论,老臣途血也堪怜”所言楚宗事,是指当时武昌皇族蕴鉁击杀巡抚赵可怀一事赵可怀是一个值得钦佩的好官,却被毫无纲纪的皇族随手杀害,袁宏道在诗中说“老臣途血也堪怜”就是指他被杀一事,既表达了自己对赵可怀的同情,也暗含了对时政的担忧,即“转恐乌横欲暮天” 二、“痛民心似病” 袁宏道关心百姓,同情人民,为吴县县令时,在抱怨为官苦的同时,也深刻地了解了民间疾苦和人民生活的不易,并将百姓生活的心酸用诗歌表达出来 在《巷门歌》(《笺校》卷八)中他写到“猫竹为墙杉作城,白日赤丸盗公行。
官军防御无计策,逐户排门呼土兵卫尉呵持急如虎,老弱十家充一伍本是市上佣工儿,身无尺籍在官府……”因为战乱官府到处征兵,既有天灾,社会秩序混乱自不必说,官府着急用兵,连老弱的百姓都不放过,袁宏道身为一县县令,怎能不感到心疼和同情除了社会秩序混乱,百姓困于征兵苦,明末人民的谣役和赋税负担也是非常沉重的袁宏道的《逋赋谣》(《笺校》卷八)等诗就是专门针对此而作先看其诗: 索逋赋,逋赋索不得不是县家苦催征,朝廷新例除本色东封西款边功多,江淮陆地生洪波内库马价支垂尽,民固无力官奈何?苏州旧逋七十万,漕折金花居其半安得普天尽雨金,上为明君舒宵旰嗟乎!民日难,官日苦,竹开花,矿生土 此诗作于万历二十五年,反映的是万历时东南地区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