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陶行知生活教育研究理论.docx

26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38167163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05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陶行知生活教育研究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她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一生的心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些思想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多启示  关键字:陶行知生活教育启示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 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 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她是中国当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但在当初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毛泽东赞扬她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她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她是万世师表她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她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她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今天大家仍在研究她的思想,学习她的品德她的著作已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已大量涌现她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以后陶行知将其作为一个和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一 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曾提出:“生活含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试验的标准陶行知深受裴斯泰洛齐的启发,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的成就,“无不在试验,无不在创造”,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是当初美国进步教育旺盛时期的代表人物,“进步教育”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哲学指导思想,重视科学和试验杜威主张学校社会化,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联络,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陶行知在出国前就接收进化论思想,早在1914年就认为“共和者,人文进化必定之产物也”,“进化非人力所能御,即共和非人力所能避”因此陶行知一下子就领会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成了她的信徒陶行知曾尝试将杜威的思想搬入中国,但并未成功,杜威标榜的只要在学校里给儿童、青年足够的近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就能够自由向前发展,也无非是想为资本主义企业多培养多个忠实奴仆。

      而把它硬套到中国则更不灵了,当初中国的学校极少,教育不发达,广大劳感人民全部被排斥在校门之外,用杜威的一套根本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前,陶行知认识到“杜威的那一套是假的”,学校社会化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因此她对杜威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把“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翻了个跟斗,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和整个社会和生活血脉相通”  二 立足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充足认识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在陶行知看来,中国实施新教育30年,仍然换汤不换药,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和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仍然和民众生活无关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需是“适应于中国国民全生活之需要”的,即提倡一个把鸟儿从鸟笼放回树林的教育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不但考虑了通常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十分不普及和民众极其缺乏教育的现实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一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关键生活教育”的基础含义一共有三层: 1 教育和人类生活相伴而生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伴随人类生活的改变而改变生活是不停前进的,教育也要不停进步她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2 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生活即教育”和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对应的,“生活即教育”的关键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大家在社会上生活不一样,因此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样,“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标的生活,便是受有目标的教育教育不经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3 教育含有终生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和生俱来,和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和个人生活共一直,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大家通常狭义的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含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详细讲,教育的目标、内容、标准、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经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停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的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表现了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通常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通常的生活联络,展开对通常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含的领域,使生活提升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主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础看法:学校要和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全部是先生、全部是学生陶行知认为自有些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全部是同学学校,假如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整个生活,整个的教育,全部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四处是生活,即四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所以,我们又能够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其中一个目标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实状况,以此推进大众的普及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认可大众教育,是因为她们有特殊的学校给她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进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另一个目标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儿女能够接收适合她们生活的教育她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而且和社会生活是脱离的,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全部能够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能够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她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全部的一切东西全部吸收进来,因此轻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和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她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由此,“社会即学校”就打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能够取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通常生活的场所,全部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全部视为学校,成为课堂。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个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再深入说,有关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有关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依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依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和学全部以做为中心”由此她尤其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取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和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分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和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看法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她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取得知识的源泉这些看法在认识论上含有唯物主义原因,因此“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分不过陶行知所说的“行”和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一样,她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尤其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她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全部是学问,全部是本事”,接收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看成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她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含有一定的主动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处理问题的详细措施,在当初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和“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老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讨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事,培养她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初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主动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也有启发之处  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 面向生活,课程改革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根本和主要基石,它的大众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表现她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联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显然做得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靠老师的被动学习方法,仍是主流,即使我们知道要表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习,然而,现在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老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讲课方法和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急忙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么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爱好和信心肯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