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被轻视了的重点.pdf
3页一个被轻视了的重点 萧乾的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美,当年教学《枣核》一文,对此就有很深体会,悬念叠生的结构,是这篇课文至今留给我的最强印象如今又要执教他的另一篇散文——《吆喝》 ,与《枣核》相似,结构的精巧依然是这篇课文引人注目的亮点 备这篇课文时,我参考了许多资料,这些资料也特别注意到了本文结构上的这个特点,其分析也较全面、详尽、中肯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中, 就列举了本文中的大量语段之间衔接过渡的语句,并对其作用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但这些资料共同的缺憾在于,它们在分析本文结构时,注意到了很多细节,却普遍忽视了本文第一、二段的作用:或漠然处之,一字未提;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总之,它们在本文这个具有重要地位的问题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合乎情理的介绍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描述北京商贩们的“吆喝”, 即商贩们的各种叫卖声,但文章的开头却用了较大篇幅的一段来介绍北京商贩们的“音响”,也就是商贩们利用各种工具发出的表示叫卖的声音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总是易于接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式的开篇,像这种“曲径通幽”型的开头,他们一般都感觉不够明朗而心有疑惑,假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究,既能释疑解惑,使学生在阅读理解上豁然开朗,又能通过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能让学生学习借鉴到文章的写作技巧, 可谓一石三鸟;另一方面,本文这种开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它是本文结构特征最为典型的体现,因此也完全有理由把它作为学习的一个重点而加以足够的重视。
文章开头高调起势,一是引用英国诗人斯提维尔的《北京的声与色》 ,对北京商贩的“音响”给予高度评价,再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放阿隆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这件事, 进一步补充强调“北京音响”的国际声誉 这样的安排必然会令学生生发出一连串的问题:文章介绍的是“吆喝”,为什么上来大谈“音响”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大谈”有无必要呢?…… 这些问题其实在文章的第二段里便能找到答案 这段这样写道:“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由“器乐”过渡到“声乐”再自然不过了,或者说要写“声乐”先拿“器乐”做个铺垫,也十分贴切当然如果写作思路仅仅如此,阅读理解只停留在这里,那也太一般了文章的精妙其实正体现在这段文字中的“更”字上,一个“更”字, 在把内容转化的同时, 更将中心内容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于是,上下文之间的递进关系得以凸显;第一段为何写这些内容、为何“大谈”以及为何起势很高,便有了顺理成章的理解和解释如果分析得再细致一些,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方面的递进关系和衬托作用洋人对中国这种市井文化的评价,足以令我们感到骄傲,然而,洋人的欣赏毕竟肤浅,颇有些“不懂行的看热闹”的意味。
所以,下文中国人视角里的这些描述,那些在这种文化浸泡中的感受,更能让读者感到真实、自然、深刻、自豪! 有些资料在分析第一段的作用时, 只笼统的用一句“引起下文”草草了事,这种简单的对待,我认为既是对作者匠心的无视,也是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忽视,更是对一个学习重点的轻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