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桂林山水 (2).doc
6页2 桂林山水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2)对词语的理解兀立: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嶙峋:形容山石突兀的重叠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连接不断二、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三、学习建议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2.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3.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四、相关链接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
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