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探究.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7650058
  • 上传时间:2021-12-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3.5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微改造模式下广州永庆坊街区景观设计探究 陈静 谢纯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文脉的重要栽体,也是人们生活记忆及归属感的触发之地,已成为城市更新中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文化保护意识增强,过去大拆大建的旧城更新方式已被逐步摒弃,开启了新一轮有机更新方式的探索广州作为中国历史名城之一,于2016年率先提出“微改造”的方式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并在西关历史街区永庆坊进行大胆实践,改造一期效果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探究了“微改造”模式下的景观营建方式,通过研究永庆坊景观改造实践,总结其主要改造手法,发现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此后广州地区历史街区的景观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关键词:微改造;历史街区;景观设计;永庆坊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下,旧城改造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旧城历史街区集中展现了城市的地方个性,凝聚了城市生活发展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存留区,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前期采取“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的简单开发模式,忽略了带有城市记忆的原始空间,严重破坏城市肌理和历史文化资源新建筑中传统文化符号生搬硬套,地域特色风貌流失,最终导致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同感及归属感逐渐丧失此形势下,寻求保护地域个性、注重开发品质的有机更新方式,成为当下旧城景观改造的重点。

      1概念界定1.1微改造2016年实施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提出“微改造”的概念:“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成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块这种模式与以往不顾实际全部推倒重建的大规模改造方式不同,将重点偏向于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整体环境品质上来永庆坊作为广州“微改造”的首个试点,由政府与民企万科合作开发1.2历史文化街区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998年,广州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2012年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永庆坊所在恩宁路街区补入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名录2015年《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批准通过并于次年实施2项目背景永庆坊位于广州最具广味的骑楼老街恩宁路99号,背靠粤剧历史博物馆,紧邻传统商业旺地上下九。

      占地面积约8000m2,包含一街两巷,分别为永庆大街、永庆一巷及永庆二巷,呈梳式布局街区内现存有李小龙祖居、銮舆堂、民国大宅等历史建筑(见图1),拥有浓郁的西关风情与深厚的历史底蕴2016年恩宁路街区“微改造”工作开始并于同年9月底开放一期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广州,首站视察永庆坊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由此,永庆坊的微改造引来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与思考3存在问题3.1如何共生——片区商业开发与当地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永庆坊片区居民并未完全迁出,开发后街区人群结构及人流量将更为复杂化而片区内建筑密度高达84.2%,整体呈肌理拥挤、公共活动空间匮乏的低层高密度街区,改造限制条件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中营造满足各人群活动需求的场地,平衡各方权益而和谐共生成为改造工作的首要难题3.2如何重塑风貌——城市发展与历史传承之间的矛盾永庆片区建筑类型复杂修建年代久远,多集中于清末民国(1840~1949年)及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1949~1978年)时间段存留至今的历史建筑,因满足不同时期的业主需求而被加建、改建,如抹平山花、墙面灰,私建阳台棚屋等,使得片区风貌混乱,历史痕迹被逐渐抹去。

      此形势下,如何在更新改造中良好引导、统一街区风貌并重塑历史记忆成为空间改造的重点3.3如何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2008年恩宁路街区拆迁使不少区域遭受建设性破坏,街区卫生问题愈发严峻、年久失修的建筑因疏于管理也成为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片区紧邻粤剧博物馆,街区环境也应与馆内园林相承,形成连续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因此,如何以低成本开发策略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场地利用率,打造生态宜居空间的问题亟需解决4景观营造手法永庆坊微改造中,为缓和化解复杂的场地问题,景观设计方面采取了多重策略对场地进行资源平衡与重整建设,主要从功能景观、地域景观及生态景观3方面着手4.1功能景观营造4.1.1复合街巷空间功能永庆坊街巷两侧多为不设院落的竹筒屋,因而这些街巷除交通功能外也是居民交流活動的主要场所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中》中,提到解决在城市街道发生丰富多样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其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2个,即首要用途的混合永庆坊微改造中,梳理巷道两侧建筑退让空间,将街道由原来的2.8~5.2m拓宽到3.3~7.7m,提供更多活动的可能性。

      街道两侧界面由紧连的竹筒屋组成,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街道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是人们感知城市整体意象与历史特征的基础,可识别的街道应该具有连续性利用竹筒屋的窄面宽空间,依逐栋特点打造连续而富有变化的竖向界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关风隋与此同时,结合立面趣味性设计,将景观视线进行纵向延伸,打破原有空间的局促感适当位置布置桌椅小品,在狭窄的街巷中开辟多处可观可憩的休闲空间,拓展了原本的交通功能,使其成为更为灵活多变的复合型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开发的无限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地块利用率4.1.2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永庆坊内建筑密度高且多为狭窄的线性空间,承载力有限,而产业的导入使人流量大幅增加,因此公共活动空间的拓展十分必要基于此,永庆坊微改造中,以地域文化主题为出发点,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增设四处颇具西关特色的“剪影”主题空间:人物剪影——李小龙祖居入口花园、历史剪影——大瓦墙落水、节庆剪影——木阶梯、休闲剪影——屋顶花园根据居民、商户等人群的不同需求,满足各类特色主题活动,由点及面地激发片区活力4.1.3完善景观基础设施改造前,老建筑年久失修,巷内电线密如蜘网,地下排水设施老化,不仅影响交通还面临着洪涝威胁与消防隐患。

      永庆坊微改造中,首先即对交通、排水及管线等基础设施系统进行了重整设计在保留原始格局的基础上,打通西侧建筑底层形成“井”字形步行网络,并与周边巷道串联,构建片区整体慢行交通系统路面改造中,在两侧设置多功能排水沟并增设电线管道,接通路灯照明提升夜行安全性与美观度肆意横飞的电线通过归整,释放出街道顶界面,使空间更为舒朗开阔通过景观设施的重整营造极大提升了片区空间品质,为后续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4.2地域文化景观营造手法4.2.1传统肌理格局和轮廓线的传承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格局是在城市的自然气候、经济文化、生活习性等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也是地域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永庆坊微改造中,秉持“交通梳理,肌理抽疏”的原则,首先,在总体布局上保留了原有“一纵两横”的空间格局,完善功能增设公共空间其次是对街道轮廓线的继承芦原义信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街道的“第一轮廓线”,具体由建筑的垂直界面与街道的水平界面共同构成,是街区风貌最直观的展现永庆坊改造中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持街道建筑外轮廓不变,对其立面进行整饬达到既保留片区空间肌理的原始“骨架”,又优化街道轮廓“外表皮”的效果,强化了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

      4.2.2地域元素的提取运用永庆坊所处西关片区,是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起源地,其建筑园林在西关文化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衍生出许多独特的元素,成为叙述地域风情的“语言”在永庆坊的微改造中,设计师即对地域建筑“语言”进行了提取,并运用于场地设计之中传统西关大屋和竹筒屋拥有独具特色的趟栊门、满洲窗、坡屋顶、灰塑与石门套等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在建筑修复改建过程中,此类元素作为点睛之笔予以著重保留,并利用其演变形式,作为空间中地域元素的延续,使得整体的空间形态得到统一如中庭景观中,将传统的趟栊门及满洲窗单独“剪”出作为景观小品,成为主景以增添内院古味韵致;标识设计则以“坡屋顶”为主题元素,衍生出一套独具西关特色的标识体系,与整体氛围和谐相融(见图2)4.3生态景观营造手法拆迁废材的再利用永庆坊拆迁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废料,从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角度出发,景观设计中利用部分有价值的废料如瓦片、木材、青砖及麻石等,将其转化为景观元素,运用到场地营建之中如其中运用最多的瓦片元素,转化成为景墙、铺地装饰;木元素转化成为桌椅表面、坐歇阶梯;青砖、麻石元素转变成为墙饰、铺装等实现废料的就地消解,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老物新生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

      5结语永庆坊作为广州首个微改造项目,一期开放后引来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价改造后的永庆坊有效提升了空间环境品质,激发片区经济活力,并对地域文化起到保护、传承作用虽部分立面的现代化改造手法饱受争议,且商业配套及适老适童等人性化设施配备仍不完善,但最终效果基本得到大众认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微改造模式下的历史街区景观改造,肩负着环境改善、文化传承及资源重整等使命,以微介入、渐进式方式由点及面的完成街区更新演替,为城市注入新生活力通过对永庆坊景观微改造的实践探究,有如下4点思考:(1)功能空间营建上,应综合考虑街区未来使用主体的多元化,尊重原始居民生活模式,构建功能完备的公共方面空间服务体系,使多元主体互融共存;(2)文化景观营建上,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文脉载体予以保护,提炼具有地域特色代表性的显性及隐性文化要素作为场地设计的语言,重塑街区特色风貌、传承场所精神;(3)基础设施营建上,首先解决原住民基本生活需求,优化物质生活环境继而重点关注人群结构及业态承载容量等,配置健全、人性化基础服务设施;(4)可持续景观营建上,植物配置上应根据地域气候及空间形态等特点,选取本地品种及栽植形式,如狭窄的街巷空间,则可考虑垂直面及顶界面的绿量提升,形成微气候循环,同时与城市绿地系统承接,形成城市绿廊。

      建造材料上,可选取生态性材料或对废料进行循环利用,使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收如果将历史街区的更新比作一场治愈型手术,那么景观微改造承担的则是美容手术师的角色,通过“微整形”的方式将城市功能与形象逐步优化改善,而又始终保存着原有风骨,以避免千城一面般的同质化城市景观,独具个性魅力因此,城市更新中景观微改造设计模式还需要更广泛、更具深度的探索与实践,保护并营建城市独特记忆的触发之地,从而唤醒人们心灵的归属感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