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语文第四单元能力提高练习卷(B卷)--统编版高二选择性.docx
15页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语文第四单元能力提高练习卷(B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第04单元(B卷.提高能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
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
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看,我不知不觉又睡看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啋门儿喊看:“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菜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看……”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走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挥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
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老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