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附参考答案.docx
4页一、填空(共8分)1、叙事类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两种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则称叙述2、《文学理论教程》共五编,第一编是导论,接下去的四编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相对应,分别是3、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_、_、三种类型;而中国流行的“四分法”则把文学作品分为、、、四种体裁二、术语解释(共20分)1、创作个性2、文学典型3、文学传播4、文学批评5、期待视野三、辨析题(共27分)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2、“一切景语皆情语”3、“形散神不散”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30分)1、举例说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2、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3、举例说明文学言语的主要特点四、理论应用题(15分)作为文学作品的读者,有时一行行一页页地读下去却心不在焉,有时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下去,对其中的内容了如指掌却没什么感觉,有时则会全身心沉浸到作品所描写的对象世界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原因何在?请你结合自己的文学阅读体会,用相关的文学接受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一、 1、文学活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消费与接受论2 、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诗散文小说戏剧文学3 、写实直接抒情暗示4 、无焦点式内在焦点式二、 1、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它是指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3、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毛贼载体,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通俗地说,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出版、制作和发行活动4、文学批评指对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5、在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即期待视野三、答题要点1、 (1)这说明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2)文学接受的效果受读者因素的制约很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正是读者的经历、审美趣味等不同导致阅读效果的不同3)差异性中也有共同性,一千个观众心目不同的哈姆莱特,毕竟都是哈姆莱特,而不是别的人物2、 (1)这说明了文学意境理论中的“情景交融”现象,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2)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其中的情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3、 (1)散文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命题,主要指的是散文创作既具有随意性特点,同是又要求主题集中。
2)这一理论的合理性3)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四、答案要点1 、(1)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对象;第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第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2)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第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2 、(1)文学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比如古代的屈、庄相通,诗、骚不同,现代的京派与海派风格之迥异即是明证2)地域风格首行缘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如南方的温和湿润与南方作家的敏感细腻,北方寒冷干燥与北方作家的开朗豪爽等3)地域风格与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3 、(1)内指性2)心理蕴含性3)阻拒性以上三个个方面分别举例,并略作解释四、答题要点(1)这一现象说明了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简要分析文学消费、文学接受、文学欣赏的不同2)着重分析形成以上不同接受状况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