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docx
13页三峡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千米,年均温增加0.1~0.2℃,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0.3~1.3℃,夏季降低0.9~1.2℃,雾日增加约2天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4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次为2月、3月,偏高0.9℃, 1月、5月、6月、9月、10月和11月较常年同期偏高0.3-0.8℃这里注意到,尽管2006年夏季发生高温伏早,夏季气温异常偏高,但2007,2005年夏季出现凉夏,其中宜昌2005年8月下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低,导致8月库区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一致,因此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年内单峰型分布发生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
图2-3三峡库区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值2.1.2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各地相对湿度明显较常年值有所下降,奉节、株归除外三峡库区总体来说相对湿度大,特别是库区西段万州至重庆(图2-4)图2-4 2004-2006年平均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比较三峡库区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大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数据表现出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有下降趋势如图2-5所示,这种变化在三峡工程建设并蓄水2003年至2007年间更加显著图2-5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历年变化从常年同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各月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值都有所下降,除2月、11月偏高外具体说来,年内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呈现多峰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6月和10月 (图2-6)图2-6三峡库区2004-2007年平均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值2.1.3对降水量的影响三峡库区各站年降水量自奉节向西各站降水偏多,巫山至株归降水相对偏少,宜昌又相对较多,大体上形成库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多一少一多的分布格局(见图2-7).三峡库区各地降水丰富,常年降水量均超过1000mm三峡库区蓄水后,除重庆、云阳、巴东增加外,其余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均偏少为主(图2-7)。
图2-7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2004-2007年)从库区历年降水变化趋势曲线来看,总体上说自1998年以来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三峡库区发生夏季特大高温伏早,年内降水为887mm,比常年平均偏少235mm虽然2007年年降水量为1254.1 mm,比常年偏多128mm,但总体上来看,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图2-8)2-8 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三峡库区冬半年少雨,夏半年多雨从库区平均降水量的各月分布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各季节的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同,,总体上各月降水量有低于常年同期的趋势(图2-9).图2-9三峡库区各月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值(2004-2007)2.1.4对蒸发量的影响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又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点自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蒸发量则表现为止降反升的趋势,说明蓄水后,库区形成大面积的高位(135-156m)湖泊,造成了蒸发量的上升特征(图2-10)图2-10三峡库区历年蒸发量变化2004-2007年库区月平均蒸发量年内变化与常年相似,基本呈单峰型分布(图2-11),且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
与常年同期相比,2004-2007年三峡库区各月平均蒸发量均不同程度偏多((8月、11月和12月除外),其中3月、4月、7月和9月偏多较为明显2-11三峡库区各月蒸发量和常年值比较(2004-2007)三峡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斗坪. 秭归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受地势和海拔高差的影响,气候类型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无霜期 301 天;低山河谷地区 270 至 310 天,半高山区 240 至 270 天,高山区 240 天以下年均降雪 3.9 天年平均降水量 1006.8 毫米,年极端最高降水量 1590 毫米,年极端最低降水量 733 毫米,日最大降水量 358 毫米全县年均日照时数 1619.6 小时,夏多冬少,春秋适中;空气相对湿度 72% 是湖北著名的冬暖区和甜橙栽培的最佳适宜区全年日平均日照时数低山区为 4.4 小时,半高山 3.5 小时,高山区 4.1 小时 县内年平均气温 17.9℃ ,一月最低,平均 6.4℃ ,极端最低气温- 8.9℃ 七月最高,平均 28.9℃ ,极端最高气温 42℃ 平均气温年较差 22.5℃ 年日均气温一般都在 0℃ 以上。
5℃ 以上持续期:低山区 331 天,半高山区 267 天,高山区 212 天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平均增温 0.3—1.3 度,夏季平均降温 0.9—1.2 度,气候条件将更有利于脐橙生产生物3.对陆生植物资源及水禽的影响珍稀植物一般都分布在300米高程以上,对它们影响不大,同时已建立珍稀植物园予以保护水禽数量将有所增加4.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将有所增加,种类组成将发生变化;江阔水深,水库养殖水面扩大,支流库滩将成为鱼类新的栖养之地,而且库周被淹没的大量植物和肥沃土地,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是鱼类生存繁殖的良好场所,鱼产量将有所增加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近年调查,三峡库区未发现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建坝后由于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有所减轻,因此不利于钉螺的孽生与迁移扩散,并有助于消灭沿江洲滩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病4.对珍稀物种资源的影响珍稀水生生物白鳍豚自宜昌至河口分布有42个群体,建坝后江心洲或边滩以及大回水域变小,白鳍豚栖息生境受到影响中华鲟属上溯产卵回游性鱼类,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回游虽受到阻碍,但目前仍在坝下江段自然繁殖,同时人工投放鱼苗也已成功扬子鳄、大鲵、江豚等不会受到影响。
上游的鲟和胭脂鱼幼苗不能漂到坝下,在中下游难以形成较大群体,国家已在宜宾江段建立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殖放流站2.2对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三峡库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虽然,森林覆盖率呈增加趋势,己由1996年的26.9%,上升至2000年的27.3%但根据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三峡环境监测公报中的监测结果表明,库区植被在整体上仍处于退化状态三峡水库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上游主干道最大的水库人工湿地,也将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因此,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库区鸟类区系的组成和数量2.2.1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据三峡环境监测公报中的调查结果,三峡库区共有高等植物6088种三峡库区地方特有植物34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6种,其中I级、II级和III级保护物种分别为4种、23种和29种三峡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库蓄水对陆生植物种质资源和生境的直接淹没,以及由于淹没而改变范围的人类活动对陆生植物,尤其是库区特有和珍稀濒危植物影响较大受淹没影响的库区特有植物和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6种,分别是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巫溪叶底珠、巫山类芦、宜昌黄杨和鄂西鼠李。
库区水体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造成了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以湖北库区干支流为例,目前三峡库区湖北段干支流蓄水前共鉴定藻类7门66属79种,蓄水后,藻类总类数增至151种,干流和支流分别增加了72种和60种表2-1三峡水库湖北库区蓄水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比较水域时段硅藻绿藻蓝藻甲藻裸藻隐藻金藻黄藻总计干流蓄水前20184244蓄水后3561843212116香溪蓄水前2827745172蓄水后297512552131322.2.2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三峡库区现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9目100科298属575种其中,中国特有种5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76种,包括10种I级保护动物和66种II级保护动物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人为干扰将对动物产生着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动物生境及活动范围的改变如图2-12所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长江三峡工程1997-2008年生态与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实施,对库区动物种类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来看仍保持在575种图2-12陆生动物年际变化蓄水前三峡江段水流较急不适合浮游动物的栖息,有监测数据显示,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一年后则共采集到20种。
三峡工程的蓄水,促进了库区浮游动物的栖息三峡水库蓄水后,在水库干流和香溪河库湾蓄水后底栖动物的群落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从1999年的75种,增加到2007年373种,三峡工程蓄水,对于底栖生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效益(图2-13)图2-13底栖动物年际变化(1999-2007)如图2-14所示,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库区水域形成了类似于深水湖泊的湖库生境,鱼类表现为明显减少后缓慢增长的趋势工程建设期间,库区鱼类维持着较低的水平,2003年蓄水最低仅为63种2003年至今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与鱼类常年值(20世纪八十年代库区共有鱼类196种,以此数作为鱼类常年值)比较,仍明显低于常年值图2-14库区鱼类总数年度变化(1998-2007)水土2.对水质的影响多年平均来水量约为总库容的11倍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抬高,水深加大,流速减缓,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改善下泄水质但稀释扩散能力降低,将加剧库区城镇岸边特别是处在库尾重庆段的江水污染,形成不少污染带建坝后对氮磷等物质有一定拦蓄作用,库区不少支流将成为营养化富集的河流,加剧水质污染,宜加强宣传,提高官员和群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