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护理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docx
5页中医护理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覃宪玲 李瑞芳 郑珍珍【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抢救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AMI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時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护理技术;有效性R248 A ISSN.2095-6681.2019.1..0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心脏长时间严重性缺血造成心肌坏死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胸口剧烈疼痛、心律失常、高热、心脏功能衰竭,其病情十分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抢救期间科学的护理干预对预后效果有着关键作用[1]中医护理技术是基于祖国中医理论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护理干预方式,本文则探究该种护理方式在AMI抢救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AMI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6~72岁,平均(63.00.4)岁;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7~72岁,平均(65.3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的患者,(1)诊断标准[2]:以往有缺血性胸痛,每次发病持续时间超过20 min;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等;②行心电图检查,提示ST-T存在动态变化,有病理性Q波情况;③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水平发生异常年龄18~80岁,对实验知情且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干预治疗依从性较差者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进行情志干预,多与患者交流,使用鼓励、安慰等话语消除其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病情干预,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体征指标(血压、心率、呼吸以及瞳孔变化)、临床症状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进入稳定期后,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营养计划,促进身体快速恢复观察组患在上述基础上行中医护理技术,(1)中医情志干预AMI患者大多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所谓“忧伤肺,喜胜优”,因此借由“喜胜优”的情志制约法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第一步,向患者解释疾病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效果,告知患者目前临床治疗该种疾病的优势,使其树立信心思伤脾,怒胜思”,怒伤肝,因此在治疗期间可以通过“情移”方式来化解其思虑之情,敦促家属对与患者交流,此外医护人员也应多与患者沟通,分散其思虑的注意力2)中医药膳护理中医理论中有“药食同源”之说,但必须辨证施膳,心肾阳虚证,补以狗、羊肉,鹿茸、韭菜等温阳益气;血痹阻证补以山楂、桃仁、当归等活血化瘀的药物;痰浊闭阻证则补以莲子、薏仁、陈皮、赤小豆等化痰泄浊食物3)起居干预中医讲“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纠正不良的起居习惯,避免熬夜、早上赖床等习惯3)中医运动引导患者稳定期可下床活动,后知道其学习太极拳、五禽戏,初始时每天锻炼20 min左右,或者以身体耐受为宜,随后强度逐渐增强,促进机体恢复1.4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显效:经治疗干预后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指标恢复正常,证候积分减少在70%~100%之间;有效:经干预后剧烈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心脏功能衰竭消失或者改善,阳性体征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69%间;无效/进展:临床表现、阳性体征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2)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类型,计算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住院时间等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略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27,P>0.05)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12.4)d,低于对照组的(15.7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8,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而对照组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 论AMI是因冠状动脉阻塞、狭窄等导致的急性、持续性心肌血氧供应不足的临床综合征AMI患者病情危重,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提升预后效果常规护理模式仅从患者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干预,难以达到临床对患者治疗的预期效果,近年来,中医理论技术逐渐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将AMI归为“真心痛”、“胸痹”范畴,通过情志疏导、药膳治疗,运动引导等方式进行抢救时、抢救后以及恢复期的全面护理。
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中医护理技术的观察组患者抢救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说明在中医护理加持下患者治疗效果更好;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与闫瑞[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该组患者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其优势在于中医护理理论从情志转移、药膳治疗、起居干预以及中医运动引导4个方面进行细致护理,悲忧、思虑情绪会加重患者的病情,通过情移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药膳则根据不同辨证分型而治,因此食材的选择上具有针对性药效更为显著;太极拳和五禽戏均是古人所创对身体有益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因此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综上所述,在AMI患者抢救治疗中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可提升治疗有效性,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 宋书香.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1):152-152.[2] 孙 晶.中医情志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63-263.[3] 郑丽娟.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研究[J].医药前沿,2017,7(3):283-284.[4] 闫 瑞.中医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与疗效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6):96-96.本文编辑:刘欣悦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