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史诗专题学习.doc
11页咏史诗专题学习 【教学设想】“咏史诗三首”是选修教材中的拓展阅读篇目,第一课时打算挑选课本中的《长沙过贾谊宅》来重点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咏史怀古诗的写作内容和使用“以景衬情”、“双关”的手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再选择《过陈琳墓》的自读来引导学生体会咏史诗是怎样使用“对比”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第二课时就精心挑选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咏史诗实行拓展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由点及面,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对咏史诗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写作内容,把握 “史”、“己”、“景”、“情”的关系2、体会咏史怀古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3、分析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4、归纳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形象,感悟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提升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品读、自读、探究、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咏史怀古 叹人伤己——咏史诗鉴赏专题(一)【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赏析《长沙过贾谊宅》1、先看题目,你从中能够得知什么信息?(设计意图:把握题目的主要信息,判断诗歌的题材类型 2、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本诗的感情基调教师范读3、思考:“悲凉”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诗人的悲凉又是因何而来的呢?(设计意图: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直抒胸臆:悲还因为本诗所写的景悲、史悲、己悲、情悲4、 本诗主要是借助什么历史事件来抒发感情的?用这历史事件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把握咏史诗借用历史事件的意图,照应前文提到的史悲、己悲)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被贬长沙三年——命运悲苦(史悲)——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己悲),两人命运相似,衬托自身的命运悲苦写他人是为了写自己)“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双关(史悲、己悲)——(咏史是为了伤今)5、赏析诗歌的景物描写本诗哪几句是景物描写?请描述一下这个画面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寂寂江山摇落处这样一幅画面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寂寥衰败(景悲)——点手法:以景衬情(写景是为了抒情)6、“怜君何事到天涯”这句诗中你能够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体味感情,照应前文提到的情悲)7、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总结:揭示咏史诗的主要内容:临古地(描其景),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情 本诗艺术特色:全诗虽是咏史、怀古,实在伤今、伤己,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借怜贾以自怜。
三、自读《过陈琳墓》1、朗读诗歌,感受感情基调 2、自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课堂总结设计意图:按照第一首诗的教学重点,从史、己、景、情几个角度出发设置思考题,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1)首联中的“飘蓬”二字有何深意? (己怅)(2)古人评这首诗,认为第二联中的“应”和“始”字用得极为精妙,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史己对比)(3)颈联中的“石麟埋没”和“铜雀荒凉”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景怅与情怅)(4)你如何理解“欲将书剑学从军”所表达的感情?(情怅)(5)“曾于青史见遗文”一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别有深意,你对此如何理解?(史己对比)3、学生朗读诗歌4、总结: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书剑飘零和青史垂名的对比,流露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板书: 《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集中描写的古人贾谊陈琳借用的主要史实被贬长沙霸才有主结合的个人经历三次被贬霸才无主描写的景物特点萧条冷落荒凉寥落抒发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怀才不遇使用的表现手法以景衬情、双关以景衬情、对比同样是怀人伤己的主题,但因为历史人物和诗人的际遇相同或相反,我们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同病相怜型,如第一首,大多用双关;一种是对比失落型,如第二首,大多用对比。
只要把握了这点,很多同类诗歌的鉴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①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谢尚,东晋人,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出身孤贫的青年袁宏在船上吟诵自己的作品,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 颔联中的“空”字意蕴丰富,试简要分析2、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空:白白的,徒然我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同是乘月泛江,袁宏咏诗能遇到谢尚这一知己,可是自己一样能咏,但知音何在?一个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无奈 2、运用了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
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五、总结: 第二课时:咏悠悠兴亡事 叹拳拳家国情 ——咏史诗鉴赏专题(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拓展阅读(一)学生研讨交流:阅读印发的“推荐阅读的咏史诗”,分小组完成以下研究1、 找出咏史诗中的常见的地名2、 找出咏史诗中的常见的历史人物3、 探究咏史诗常见的思想感情4、 探究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要求:发言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分析二)学生分组发言三)教师点评并总结1、地点:金陵、汴京、姑苏(吴宫)、汴河、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湘妃祠、贾谊宅、幽州台(六朝、吴国、隋代、南唐后蜀等)2、历史人物:诸葛亮、贾谊、昭君、吴王、隋炀帝、燕昭王、项羽等 3、咏史诗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1)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过陈琳墓》 (温庭筠)《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蜀相》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2)怀古伤今(古盛今衰型、物是人非型):盛衰无常、国运衰微、国君昏庸《石头城》 (刘禹锡) 《乌衣巷》 (刘禹锡) 《苏台览古》(李白)《台城》 (韦庄) 《过华清宫》 (李约)(3)理性思考:(直论春秋,启迪后人)《赤壁》(杜牧) 《汴河怀古》(皮日休) 《吴宫怀古》(陆龟蒙)4、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 韦庄)香径长洲尽棘丛 (吴宫怀古 陆龟蒙)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 刘禹锡)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反衬) (苏台览古 李白)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反衬) (台城 韦庄)(2)对比:旧苑荒台杨柳新 (苏台览古 李白)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过华清宫 李约)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宫怀古 陆龟蒙)(3)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杜牧)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皮日休)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吴宫怀古 陆龟蒙)(4)借古讽今《石头城》 (刘禹锡) 《台城》 (韦庄) 三、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弄清史实:何地、何人、何事2、体悟感情:结合作者、朝代、注释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来理解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四、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李 益 汴河怀古 皮日休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附参考答案: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寓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五:总结 附推荐阅读的咏史怀古诗阅读篇目(一)复习旧课内容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
石头城 刘禹锡(中晚唐)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金陵城,六朝古都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过陈琳墓 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二)课外名篇1、台城 韦庄(晚唐)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六朝古都)2、苏台览古 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3、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过华清宫 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












